English

特色教育,走进吴江花满月

2004-10-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苏雁 我有话说

位于江苏吴江的屯村中心小学,在8年内非但摘掉了“薄弱学校”的“帽子”,还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奥秘,来自于吴江自1996年起大力实施的“特色兴校”战略,屯小从“人人写一手好字”起步,踏上了“特色兴校”之路。屯小实现梦想的八年,正是吴江特色教育遍地开花的八年。

文教育:古韵今风自然融合

十一假期,在吴江震泽镇八都社区杨慧洁同学家的庭院里,六个十多岁的孩子在认真地看书、讨论。以自然村为单位,学生自由组合,八都中心小学建立了51个“乡村读书会”。树荫下、竹林边、桑园里,都成了“流动的书吧”。该校的语文教师告诉记者,“乡村读书会”的形式顺应了孩子好动的天性,他们在“动”中了解了民风乡俗、农时特产,桑蚕、丝绸、香大头菜等家乡特产,成了他们作文的“源头活水”。

淳朴的吴江民风奠定了人文特色教育的基调,古韵今风自然融合。吴江中学营造儒文化与吴文化结合的人文校园环境,孔庙、历代名人咏吴江碑廊掩映在古树绿草、亭台楼阁间,人文教育校本教材、系列化人文综合实践活动,向学生展示着儒雅、高尚、理性的人文精神;位于盛泽镇的吴江第二实验小学,依托盛泽浓厚的丝绸文化氛围,承担了省级课题“以丝绸文化为背景,提高小城镇儿童综合素质的实验研究”,从优化学习、活动和交往三大体系展开实验。九年后,形成了丝绸文化教育特色,如今该校已成为江苏省实验小学。

科技教育:激动人心的实践和创新

“真神奇,水里能长蔬菜!”吴江梅堰实验小学的学生们奔走相告,他们的“无土栽培植物技术”取得成功。镇上的农技人员、老农都来参观,吴江市科技局批准了该科研项目的立项,并拨给3万元经费。给小学拨科研经费,史无前例!

科技教育,重在营造氛围、创设机会,让学生体验实践和创新的喜悦。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科技教育就在吴江撒下了“星星之火”。“全国科普示范校”吴江实验小学,已连续13年举办大型主题科技节,还开辟了集科技发现和操作于一体的启智厅、绿色教育行动岗等六个科普场所,校园随处可见形象的科学童话;吴江最南端的桃源镇,创造了数学教育的“神话”。从1994年起,该镇的桃源中学、青云中学、桃源小学,把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作为办学亮点,与南大、苏大等高校合作,制订数学特色中长期发展计划,自编数学教材,数学特色日益显现。1994年至今,该镇中小学生参加各级数学竞赛获奖近2000人次,仅全国一等奖就有239人次。有3名学生获得“宋庆龄奖学金”,17名学生分别升入清华附中、北大附中的国家理科实验班。

艺术特色:在“指挥棒”下诞生

1999年11月24日,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市)工作会议在吴江召开,与会的100多位专家、学者来到铜罗中心小学,该校的数百名“小画家”挥舞着画笔即兴创作,构思巧妙、色彩明快、运笔稚朴的儿童农民画,赢得了声声喝彩和阵阵掌声。

在吴江,横亘在城乡孩子之间的艺术“鸿沟”早已被“填平”。民歌、民乐、民间舞蹈,写实素描、写意国画,各尽所能、任意挥洒。这得益于吴江教育局的“铁规定”,所有中小学必须严格把艺术课排入课表,安排专职教师上课。教育局组织突击抽查,违规学校在年度综合考核中扣分、在媒体上公开曝光。

村校大都不配备专业的艺术师资,为让每位农家孩子接受艺术熏陶,吴江实行“走教”制度,即以镇为单位,每位艺术教师任教三四所村小的艺术课,巡回教学。

自1999年起,吴江把艺术列为中考考查科目,分值为50分,计入报考重点高中考生总分。这根“指挥棒”,牵引着全市各初中把艺术课开齐、上足、教好。目前,吴江所有中小学艺术课开设率和艺术综合实践活动开展率均达100%。

关于“特色教育”

吴江市教育局局长王剑荣告诉记者,作为全国十个素质教育实验区之一,吴江以特色教育为“火车头”,带动学校整体发展,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吴江特色教育“特”在全市中小学参与其中,形成了人文、科技、艺术、教育信息化等多个特色板块。“摸爬滚打”了八年,学校对此各有体会。依托校园湿地建成“汾湖百草园”的“全国绿色学校”芦墟中心小学认为,学校特色建设要立足于校本,濒临失传的芦墟吴歌、笔法稚朴的农民画,都是开展特色教育的“好原料”;松陵一中的经验是,特色教育不该是学校“孤军奋战”,而要争取社区、家校联动。“我与父母谈环保”、“锡剧表演艺术家授课”等活动,为孩子营造了“大教育”氛围;获得了很多数学奖项的桃源中学则“敲起了警钟”,教师要时刻自问,为学生创设的是“数学乐园”还是“解题工场”,学生是否参与了、发展了、快乐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