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重现毕?时代

2004-10-2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陆健 通讯员 陈来仪 谢钦巨 我有话说

汽车从56省道拐进了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浙江省瑞安市东源村,只见樟树和竹林丛中坐落着“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馆”。

几排半新不旧的小楼,几间古色古香的老木屋,很不显眼,却陈列着中国木活字印刷术的活物证,中华文明的“毕?时代”在这里得以重现。

重现木

活字印刷术

活字印刷术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据沈括的《梦溪笔谈》记载,北宋庆历年间毕?发明了泥活字印刷术。可是由于缺少相应的证据,一些国外学者对此持怀疑态度,认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发明活字印刷术,那只是一个不成熟的构想而已。

1987年,甘肃武威地区出土了一本西夏时期的经书。据考证,这是在中国疆域内发现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4年后,宁夏贺兰山又出土了一本12世纪中期的木活字印刷经书。这两个发现充分证明了活字印刷术的确是中国古人一个伟大而成熟的发明。

关于木活字印刷术,13世纪末元朝科学家王桢在所著的《农书》中曾做了详细的记载。但之后,无论是历史资料,还是考古证据,再无有关木活字印刷术的发现。

木活字印刷术难道从王桢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吗?正当学者们一直为找不到物证而困惑时,2001年底,两位到东源村采访的记者却惊喜地发现,这个偏僻山岙里竟有人仍在使用古老的木活字印刷术印制族谱。随后,中央电视台、《中国国家地理》等媒体和杂志均作了相关报道。

据专家考证,东源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惟一传承木活字印刷术的地方。东源村保存的《太原郡王氏宗谱》记载,元朝初年,东源村王氏祖宗中有一位叫王法懋的人,用木刻活字印刷术印刷家谱。后来其家族从福建移居到瑞安东源一带。东源村从清代乾隆元年开始,印制族谱的传统,已延续了260多年。现在全村70多位谱师,大部分已改用铅字印刷。唯独王超辉师傅坚持使用木活字印刷,正是他的固执在不经意间为中国活字印刷术留下了宝贵的活物证。

目睹木活字印刷全过程

得知东源村重现木活字印刷术,瑞安市委书记钱建民马上批示要求有关部门落实保护措施。市政府出资60多万元,将占地1670平方米、距今已有400年历史的王氏宅院改造成了“中国木活字印刷文化展示馆”。

走进修缮一新的展示馆,像是回到了“毕?时代”:讲解员王超辉师傅首先从字模盒中逐一捡出需要用的字模,字模是用棠梨木作原料刻制而成,刻一个木活字约需10分钟。接着开始排版,排好版后,先用刷子刷上水,再过几分钟刷墨。刷墨要恰到好处,量少了字印不清楚,量多了就会模糊。最后印刷――用棕刷子在纸上轻轻拓印,“拓纸”时则需要用力适度和均匀,这样,一张精妙绝伦的手工印刷品呈现在面前。这其中“捡字”最为繁琐,眼力和细心是缺一不可的。王超辉说,他至今仍记得“入行三心”的教诲,即留心、小心、坚心。

有关专家现场考证后认为,东源村王氏宅院现存的木活字印刷术同700多年前王祯《农书》中记载的如出一辙!

东源木刻活字印刷工艺十分考究,在工艺流程上就有采访(开丁)、誊清(理稿)、排版、校对、印刷、切谱(裁边)、装订等15道工序。东源制作的印刷品还有一大特色:刻、印用字是老宋体,字形古拙。而老宋体作为官方字体,从明代以后长期垄断文告、公报等庄严场合,如今已极少见了。

“当代毕?”王超辉其人其事

东源村王氏宗族在两个多世纪前就开始以制谱为业,传到现在已是第九代。印制一本族谱有十几道程序,光是谱上那些繁体汉字就足以让人头疼。只有初中学历的王超辉显然力不从心,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30年来他靠拼命钻研父亲留下的一本字典,苦学苦练继承了修谱的技艺,并成为当地颇有名气的谱师。

随着现代印刷业的发展,铅活字早已普遍使用。铅字不仅成本低廉而且在用墨等方面不受气候影响。当东源的谱师们纷纷改用铅字时,王超辉却拒绝了这一古老技艺的进化,我行我素地坚持使用木活字。他说,“谱是祖宗的老样式,用木活字才相称!”

东源村的谱师们“钱景”不错,至少目前衣食无忧。王超辉通常一年可做5本谱,“梓辑”一本族谱收费5000元左右。“梓辑”包括对一个姓族的谱进行修编、用木刻活字印刷的一整套工序。

谈及东源活字印刷术的前景,王超辉的答复是:喜忧参半。喜的是当地政府十分重视保护,建起了展示馆抢救了活字印刷的活物证;忧的是这门手艺后传无人,因为他的儿女对此不感兴趣。“如果下一代没人愿意当谱师,那东源活字印刷术只好进博物馆了。”王超辉忧心忡忡地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