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华民族精神大家谈(8)

2004-10-29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大学生要做弘扬民族精神的生力军

辽宁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曲建武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最核心的文化要素。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是中华民族得以生息、繁衍,不断发展壮大的强大思想

动力。在当今时代,大学生理应成为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力军。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思想支撑,总是与每一历史时期的民族历史任务相联系的。近现代社会,中华民族的使命是推翻三座大山的压迫,建立新中国。进入21世纪,在中华民族面前,展现的是一幅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来说,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它首先遇到的是科学技术的挑战。在当今这样一个科技进步日益成为一个民族和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主导力量的时代,谁不占领科技的制高点,谁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正因为如此,党和国家制定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与此同时,我们还遇到价值观念的挑战。如果说20世纪是武力兼经济竞争的世纪,那么,21世纪无疑是经济、文化竞争的世纪,说到底,更是民族精神竞争的世纪。中华民族为人类的发展曾经作出过卓越的贡献,我们的落伍只是近代的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系到新世纪中华民族能否实现伟大复兴,关系到中华民族精神能否薪火相传。

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年强则民族强。大学生是整个社会群体中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他们的精神状态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息息相关。科学技术的挑战,实质是人才素质的挑战,民族精神的挑战。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人的思想情感,离不开人的道德责任,也就是离不开民族精神的激励。巴甫洛夫有句名言,“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想一想当年在条件十分艰苦的环境下,我们的“两弹一星”为什么能够成功,除去技术的因素,不就是因为科学家不甘落后,要粉碎外国的“核”讹诈吗?大学既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精神育人”的摇篮。闻一多先生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和人民。”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就应当具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是落后一些,但是,大学生有责任来缩短这个差距。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大学生们能够“为中华崛起而读书”,在科技发展的征程上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单单是经济建设的问题,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概念的提出,本身就是一个纲领,一面旗帜,它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理想和价值追求。这面旗帜能否永远地高扬下去,从某种意义上讲,取决于大学生对这个纲领,这个中华民族价值选择的认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理论基础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这是当今中华民族精神的“精髓”和“灵魂”,正是靠着这种思想的引领,中华民族精神的境界才得到了极大的丰富和提升。当前,西方社会对我们的文化渗透,其核心的东西,就是企图动摇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破坏中华民族精神的思想基础,改变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念。大学历来被看作人类文明成果的散播地,而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和中华民族精神最先进的“内核”,大学有责任把之汇总起来传播出去。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在未来的岁月中,能够始终站在民族发展和民族复兴的高度,来认同马克思主义在中华民族精神和培育的过程中所起到的理论指导、统一思想和意志凝聚作用,从而使中华民族精神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巨大推动力量。

护根

江西高校出版社副编审谭振江

语言是文化的根本。按人们熟知的海德格尔的说法,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一种语言方式,就是一种思维定势,一种价值的、行为的,甚至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接受一种语言教育,往往很容易地就接受了其特定的文化传统、思想信仰和价值尺度的。一个简单的词汇,比如说鸡尾酒,看似简单,但是它的背后却附着着复杂的文化内涵。它是和西方文化中的节庆、宴庆及交游方式联系在一起的。

正因为语言有这一本质特征,殖民主义的触须每到一处,原著居民的文化就要遭灭顶之灾。日本在对台湾殖民统治期间,就曾废除汉语,强制推行日语化教育,妄图斩断台湾与中华民族文化的血脉联系,借此搭载日本文化。毁灭辉煌的古埃及文化的,不是马其顿、也不是后来波斯帝国的铁蹄,而是马其顿人输入的希腊文。法老贵族们以希腊语为时尚,古埃及的象形文字就渐渐地成为“天书”了。

有鉴于世界诸多古老文化灭亡的教训,除了要增强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的实力外,千万别忘了要增强民族文化实力。历史上,中华民族的强盛时期,都是民族文化的鼎盛期。否则,哪会有唐代鉴真大师的东渡?又何曾会有各国遣唐使的纷至沓来呢?

要继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就要守护好汉语这个根。汉语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语言之一;汉字是最发达、最优美的表意文字。中华民族创造的光辉灿烂的文化,多是靠汉字记载、传播和流传至今,并成为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的。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历史上尽管朝代更迭、民族内部纷争,却千秋万代,源远流传,这除了有伟大的民族凝聚力、文化凝聚力之外,还有巨大的语言凝聚力的作用。因此,决不能没有起码的民族文化自豪感、语言自豪感。试想,外国文化、外国语,能表述得清符号化的卦象,能诞生像《易经》这样博大精深的文化瑰宝吗?《红楼梦》中人物关系,一看汉字的偏旁、部首就一目了然了。哪种外语能做到呢?只有汉字,神奇美妙的象形文字才具有如此独特的魅力和功效,才能有代表东方文化神韵的唐诗、宋词。当然,这么说,绝非文化的自大、自恋,而是要反对那种轻视本民族的文化、汉语母语教育,而盲目推崇西方文化和外国语的做法。

群众文化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山西大同市群众艺术馆任汉东

群众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文化工作者有责任弘扬传播民族精神和先进文化。因此,他们必须更加清醒地看到,当代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形形色色的群众文化,并不完全都是先进文化,有许多看上去是先进文化,其实并不先进,例如某些快餐文化、消费文化以及一些时尚流行文化,它们虽然是当代生活的产物,但并非都先进,有些甚至可能是落后不健康文化的陈渣泛起。如果我们不认识到这一点,就很可能把先进文化和一般的大众文化混为一体,也可能把一些看上去光彩夺目的落后文化当作先进文化来传播。

我认为,分析当代群众文化是否具有先进性,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看这种文化是不是和一个时代,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生活创造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是不是真正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思想资源,是不是给人们向上的精神力量。群众文化是人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创新将激励人们向大自然索取新的财富,为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创新无疑是社会蓬勃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民族精神必须高扬。所以,我认为,群众文化工作者只有强化这种精神,才具有群众文化的先进性。要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倡导社会正气,弘扬民族精神,这就是群众文化工作者所肩负的神圣使命。

寓民族精神培育于美术教育之中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系副教授熊炜

美术教育不是单纯的技术训练,而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完善人格,提高学生的素质。优秀的美术教育家历来都把提高人的素质,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作为创作和教学经常、基本的任务之一。“民族精神”不是空泛的概念,它包着丰富的内涵,如民族气派、民族风格、民族感情,民族气节、民族气慨、民族气韵等。在美术教育中把民族精神与技术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在技术训练、创新中领悟民族精神,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其一,把技术教学与培育学生不畏强暴的民族气慨结合起来。我国的宋代,在那饱受外族统治者侵略、外侮不堪的年代,出现过许多不畏强暴,表现了民族气慨的画家。如李唐、马远、郑所南等。李唐的《万壑松风图》虽然是一幅山水画,但作者用他所独创的刚劲有力的刮铁皴画出的陡峭山峰,像剑一样直插云霄;用密点画出的松林,像抗敌的千军万马呼啸前进。作者用他那特殊的皴法、墨法、构图法所营造的画面,使我们似乎听到了画家誓死抵抗外族侵略、弘扬民族气慨的呼唤,以及对抗敌将士的激励。教师在讲授刮铁皴的创造与使用时,如能把技法创新与弘扬民族精神结合起来,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表现民族气慨的现代作品也是比比皆是。在1941年我国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徐悲鸿用他那气势磅礴的《奔马》,道出了“直须此世非长夜,漠漠荒原有尽头”的誓言,表达了广大人民抗战必胜的信念与勇往直前的民族气慨。这幅画虽然马身画得不合比例,但它表现了骏马的内在本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大无畏精神,所以成为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技术上突破“陈规”之后,一旦表现了民族思想感情或其他健康的内容,作品就有生命力。

其二,把技术教学与培育学生爱国爱民的民族气节结合起来。郑所南画兰花不画土,马远画山水只画山水的一角,看起违反真实,构图上有“漏洞”,其实不然,那是因为画家面对当时的宋代统治者放弃抵抗民族敌人,让大片国土、大量的老百姓受外族侵略者的蹂躏,感到极度的愤慨。这幅画表现了画家面对强敌不屈服的崇高民族气节和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

当代画家詹建俊在《狼牙五壮士》中,用油画色彩透视等技巧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爱国战士与敌人进行殊死拼搏的惊心动魄的场面,表现了抗日战士在粮尽弹绝时威武不屈、视死如归的崇高民族气节。画面上虽然表现的仅是五个壮士即将以身殉国的一刹那,但却概括了千百万抗战军民数年前赴后继,为国捐躯,战胜顽敌的民族精神。教师把作品中艺术概括和特定的艺术表现技巧与深刻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能对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起到良好的效果。

其三,把技术教学与培育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派结合起来。罗中立的《父亲》作为新时期有代表性的油画作品,表现了我国亿万农民在经历了许多困难之后,仍然满怀信心地以勤劳的双手,勇敢地创造美好未来的那种自强不息的民族气派。正是这种清新健康的民族神韵,使这幅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者大胆采用了西方超级现实主义的手法―――像照片放大式的手法,来刻画人物的细节,如人物手上的青筋老茧、唇上的裂痕、脸上的皱纹与汗珠等。对此人们虽有争论,但运用这些手法,表现的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则是大家的共识。教师只要抓住这个要点,不过多地纠缠细节描绘的是非之争,就有助于把技术教学与培育民族精神结合起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