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报校拉手 城乡拉手 共抓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2004-11-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组稿/本报记者 刘先琴 我有话说

主题会场9月9日,本报领导与河南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团省委、郑州市委领导出席郑州市创新小学城乡“手拉手”主题队会。图

为主题队会会场。

演自己的故事孩子们自编自演,再现“手拉手”活动中一件件真实的故事。

编者的话“城乡手拉手活动”是河南共青团系统开展的一项生动活泼、卓有成效的活动,以其在未成年人教育中特有的作用,引起光明日报的关注。今年8月以来,报社主要领导到河南进行调研,参与该项工作。省委书记李克强、副书记王全书、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孔玉芳会见了报社领导,共商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大计。在河南有关部门的协助下,报社和团省委一起,促进全省200多所中小学“手拉手”活动有了更深入的发展。报社与学校手拉手,城市与乡村手拉手,各自发挥优势,在青少年教育的主阵地上做出了贡献。今天的整版文章,就是对河南该项工作的展示与思考。

中小学德育主阵地大有可为

河南省教育厅厅长蒋笃运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后,全社会关心重视未成年思想道德教育的局面初步形成。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团省委在全省中小学中开展的“城乡手拉手”活动,就是抓住少先队这个主阵地,将德育工作渗透到城乡孩子的心灵中。这个成功的尝试充分说明,德育工作在主阵地大有可为。我们要进一步牢固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首和注重实效的观念,通过各种方法,着力抓好“三个方面教育、四项基本建设、五个保障机制”,努力开创中小学德育工作新局面。

一、突出重点,抓好三个方面教育。

抓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撑,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河南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要充分利用中原地区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革命传统资源,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抓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中小学生处于一个人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从小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任务。要贴近学生生活、贴近学生学习、贴近学生群体,认真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通过普遍的学习、宣传活动和教育形式,使守则和规范在中小学生中做到入脑、入心,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抓好诚信教育。诚信既是中华传统的美德,又是现代社会人际关系最基本的准则。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培养学生诚实守信重诺的品格,是构筑诚信社会、建设现代文明的基础。各级各类学校都要以培养“诚信师生”为目标,“人人知诚信、人人讲诚信”,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在教育系统创造良好的诚信氛围。

二、巩固阵地,搞好四项基本建设。

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步伐,贯彻德育新课程标准。2005年全省小学、初中阶段起始年级全部开设教育部新设置的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和初中《思想品德》课。改进优质课评价标准,强调各课程特有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和教学渗透。挖掘我省历史文化资源,展现我省现代化建设成就,充实德育内容。

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加强学校德育工程建设。充分利用远程信息技术教育手段,通过卫星电视和网络组织农村中小学生收视爱国主义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反映祖国建设伟大成就的电影、电视片,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校的网络环境要坚决屏蔽那些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网络信息,教育学生遵守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远离营业性“网吧”和自觉抵制不良信息。

加强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利用国家彩票公益金并从地方彩票公益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每年安排20个左右的建设项目,3至5年内使每个县都有一所综合性、多功能的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场所。建成的活动场所要坚持公益性原则,划拨必要的经费,配备一定的专职管理人员,建立专兼结合的辅导员队伍,面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科技、体育、音乐、美术等校外活动。

大力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贯彻落实《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广大中小学教师爱岗敬业,依法执教,热爱学生,尊重家长,严谨治学,团结协作,廉洁从教,为人师表。组织开展师德建设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将师德建设内容纳入教师继续教育的必修课程。举办以“光荣的人民教师”为主题的师德论坛,组织师德报告团,广泛开展师德宣传,深入进行师德教育,进一步提高广大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三、加强领导,落实五个保障机制。

建立健全“一把手”抓德育的领导机制。努力建设以教师为主体,班主任、辅导员为骨干,校长负总责的全员育人的学校德育工作队伍。全面加强班主任工作,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共青团和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的大德育协同工作机制。指导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统筹各方面资源,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对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支持,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访联系卡等有效形式同家长建立经常联系。加强与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联系,发挥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五老”在校内外教育中的作用。

健全中小学德育工作表彰奖励机制。继续做好省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省级优秀生的评定工作,继续开展以争当文明教师、争当文明学生和创建文明学校、创建文明班级为主要内容的学校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定期表彰德育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广泛开展向先进典型学习活动。

建立中小学德育专项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教育部门都要设立德育专项经费,列入预算并随着教育经费增长不断加大投入力度。要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从领导、组织、财力、物力、人力各方面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建立德育工作调研报告和督导评估机制。组织各级教育部门深入调查我省中小学思想道德建设的现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建立定期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报告制度。把学校德育工作作为各级教育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组织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的专项督导检查。

在“手拉手”中促进人的社会化

河南省团校王静

一个新生儿,呱呱落地的那一刻,迎接他的除了期待的目光、温馨的祝福,还有一个重要的事情,这就是要对他进行社会化教育。新生儿只是一个自然人,由自然人成为社会人需要一个转变过程,这个过程就是人的社会化。尽管人的社会化将伴随人的一生,但少年儿童时期是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期。当今中国,少年儿童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社会化的内容也有了新的蕴涵,如何在这种变化中对一代新人进行社会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的社会性的课题。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团中央、少工委开展的“手拉手”活动,是新时期对少年儿童进行社会化的一个卓有成效的尝试。十年来,团河南省委在“手拉手”活动中,探索出一系列的方法和措施,丰富了这项活动的内容。笔者认为,“手拉手”活动,不但有社会实践上的意义,还有相当重要的理论价值。首先,人的社会化的最终归宿是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而合格的社会成员的标准则是适应社会,能够承担起社会赋予他的各种角色。要适应社会先要认识社会,少年儿童认识社会的一个重要的途径是多接触不同的人,扩大社会交往的范围,通过开阔视野,增加阅历,来积累感性、理性知识。“手拉手”活动就是引导孩子们从相对狭窄的生活空间走出来,通过交朋友这种互动方式,了解国情民情,了解时代发展的步伐,帮助这代人比较顺利的走进社会,融入社会。同时,来自不同地方,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少年儿童,“手拉手”成为好朋友,从对方那里听到不少新信息,接触到许多新鲜事儿,心灵丰满起来,精神世界也会变的丰富起来。其次,人的社会化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条件中进行的,其中同龄群体是一个重要的环境。在同龄群体中,儿童感受到的是不同于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新的东西。“手拉手”活动,为少年儿童提供了另一个全新的同龄群体,在这个群体里,孩子们身心放松,精神舒展,他们通过写信赠贺卡等方式,向对方尽情诉说自己心里的秘密,讨论共同关心的话题,交流思想,从事感兴趣的活动。这种同龄群体有可能成为孩子们心理平衡的又一个支点。再次,人的社会化的内容之一就是学习与掌握各种生活和生产技能。在我国,由于历史地理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城市与农村的孩子在技能方面存在着差异。城市的孩子对于以计算机使用为标志的现代生产技能的掌握,有着农村孩子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农村的孩子不但有着城市孩子十分欠缺的生活技能,还有对大自然及农作物的辨识能力。当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成为好朋友时,他们就可以利用节假日到彼此家里小住几日,互帮互学,掌握一些新技能,以适应未来的社会生活。最后,人的社会化的关键是传递社会文化。社会是一个继替的过程,上代人总是要以各种方式把一些观念、风气、良好的道德规范传递给下一代人。中国文化传统中互助互爱,互通有无的善良举措,社会主义社会倡导的集体主义观念,以及中华民族的强大的凝聚力,是我们对少年儿童进行社会化的核心内容。而“手拉手”活动则是贯彻这一内容的最好的形式之一。

总之,“手拉手”活动,利在当代功在千秋。但是,家庭教育的误区、应试教育的怪圈儿以及客观的主观的不利因素,都将影响着活动深入与功效,对此,我们每一位少年儿童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

让全社会充满爱

中原油田第六中学初二学生肖遥

我叫肖遥,是中原油田第六中学的学生。我从小生长在一个充满爱的家庭,父母经常跟我说,好好学习不仅是为了自己长大有出息,更重要的是做一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老师教育我们,要做一个胸中有祖国,心中有他人的好少年,只有全民族都富强,国家才能富强。辅导员经常给我们讲“手拉手”的故事,使我知道了还有那么多小朋友的生活和学习条件不如我们,甚至还有的面临辍学。学校组织为灾区小伙伴捐款,我第一个捐出爸爸妈妈给我的压岁钱;班里有贫困的学生,我组成“手拉手”互助小组,为贫困同学买学习用品,订学习读物。1998年暑假回湖北老家时,我听说有个名叫宋小溪的小朋友,爸爸下岗在外面打工,妈妈卧病在床,家里穷得连起码的生活都很难维持。学习一直名列前茅的宋小溪面临着失学……我听后伤心地流下了眼泪,感慨万千。同是祖国的花朵,而宋小溪却就要因生活的重压而失学,这对宋小溪是多么不公平啊 我要帮助她,尽自己所有的力量帮助她。我决定改变以前我的“财政开支”习惯,妈妈给的零花钱不再用来租溜冰鞋、喝冷饮、买明星照了。我一分一分地积攒着。几年来,共给宋小溪邮去了一千多元钱。在我的帮助下,宋小溪已步入初中一年级,并且成绩优秀,年年被评为校三好学生。

我要事事磨炼自己,让自己有一个健康的体魄,有一片宽阔的爱心,有渊博丰富的知识,做一个对人类对祖国有贡献的人。如果我们全社会都充满爱,何愁祖国不富强。

生动的实践有效的载体
――访共青团河南省委书记李亚

本报记者刘先琴

在河南,“手拉手”互助活动以其旺盛的生命力蓬勃发展,吸引了数百万少年儿童和辅导员踊跃参与,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实践表明:“手拉手”互助活动是广大少年儿童参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生动实践,是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河南团省委书记李亚。

问:河南是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手拉手”活动与其他地区相比,肯定有着自身特色。

答:的确如此。我省各级团组织结合省情,创造了“城乡少年手拉手助学”、“手拉手救助贫困地区小伙伴”、“手拉手助残”、“手拉手解困救助”、“手拉手情系灾区小伙伴”、“手拉手话小康”、“城市少年儿童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手拉手”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在城市和农村,富裕地区和贫困地区,健康和残疾的,以及不同民族少年儿童之间架起了友谊的桥梁。通过少先队员和队组织之间的交流、互助、服务,引导少年儿童走出自我,关心他人,了解国情,认识社会,从小培养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精神,培养了乐于助人,团结友爱的健全人格。

问:在人们的习惯思维中,此类活动的感觉是“以城助乡”,实际情况如何?

答:“手拉手”活动在河南之所以能够持久发展,与这项活动紧密的互动性是分不开的。并非是人们想当然中的城市支援农村。活动把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生活环境的少年儿童连在了一起。城市的少年儿童通过与农村小朋友的通信、互访,开始知道了生活的艰难,知道有为买不起书包而苦恼的伙伴,知道有从未看过课外书的同龄人,知道没有电视、甚至没有电的山村,知道还有吃不饱饭的日子。他们通过自己的朋友了解了这些“新鲜事儿”,同情心、友爱心、互助心乃至集体主义观念逐步成长起来,知道了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更加奋发努力。农村的少年儿童也从城里的伙伴那里了解了外面的世界,了解了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的新成就,现代科技、信息的发展。开阔了视野,激发了战胜困难、顽强求学、改造家乡面貌的强烈愿望。活动中,少年儿童亲身体验社会,感受到了参与的真实。活动的新鲜性,以及通信交流内容的丰富多样,吸引了少年儿童的兴趣和自觉参与的积极性,外因内因结合,符合少年儿童的认知规律。,在反复实践中不断体会和感悟做人做事的道理,将做人做事的道理内化为自身素质,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

问: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有哪些?

答:首先是突出了少年儿童的主体地位。“手拉手”是一对一地自己直接交朋友。信要自己写,用手中的笔表达自己的一片爱心,向朋友介绍自己的家乡、家庭,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理想。朋友要自己交,少年儿童自己成为活动的主体。他们不是被动地受教育,而是真正地参与、体验、创造。没有成人的说教,只有同龄人无声的影响。少年儿童自己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从中尝到了交友的愉悦,助人的快乐,得到了成功感,这种快乐和成功的心内体验,是他们自己获得的,不是别人灌输的,这就是“手拉手”互助活动深受少年儿童欢迎的特色和魅力所在。

第二,实现了少年儿童的群体互动。少年儿童的成长需要伙伴,道德发展是一种人际间的互动和作用的过程。少年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同辈群体的影响大于长辈的影响。在目前相当多的情况下,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是孤独的,家里没有兄弟姐妹,来往客人也少,他们迫切希望有朋友。“手拉手”互助活动满足了少年儿童交友的需要,满足了他们了解社会的求知欲望和希望得到别人尊重的心理需求,他们把友爱和平等连在一起,把理想和智慧连在一起,在互动中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信任、相互依存,促进了少年儿童良好道德情操的形成。

第三,强化了体验教育的环节。听到的容易忘记,看到的印象不深,只有亲身体验到的才刻骨铭心。少年儿童自身体验的过程,也是做出判断,做出选择,化“知”为“行”的过程。深化“手拉手”互助活动,就要突出少年儿童真实的感受,入心入脑的深刻理解和对自身行为的影响等关键环节。通过“手拉手”小伙伴互相学习、互相交流的体验,感受小伙伴不同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体验小伙伴的思想、情感和追求。通过“手拉手”小伙伴之间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体验,感受中华民族是由不同地区、不同生活条件、不同民族,但休戚与共、血脉相连的同龄伙伴及他们的亲人组成的大家庭,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培养少年儿童对祖国、对民族,对人民的浓厚情感。通过“手拉手”小伙伴之间真诚相待和团结友爱的体验,感受集体的温暖,培养关心集体、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通过“手拉手”小伙伴之间的互相帮助和共同进步,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培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定信念。通过少年儿童的亲身体验和感悟,在不知不觉中达到教育的目的。

第四个特色是拓展了文化育人的内涵。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少年儿童的成长,越来越依赖于文化。深化“手拉手”互助活动,就要拓展文化育人的内涵,使之在少年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产生更大的影响,留下更深的印记。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联欢活动等交流形式,活跃气氛,增进了解,加深友谊。通过城乡少先队手拉手,让农村学校少先队的队室建起来、队歌唱起来、队旗飘起来、队鼓敲起来、红领巾戴起来。这些看似物质层面的东西,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教育性、导向性和实践性。当少先队员站在星星火炬的队旗下,就能感到人生追求的开始,戴上红领巾,就能感到自己与无数先烈为之奋斗的事业有了联系,喊起呼号,就能感到自己正在为实现美好的理想做全面的准备,听到鼓乐声,崇高神圣的情感就会油然而生。通过发挥队旗,队礼、队室等标志礼仪和阵地的文化教育功能,营造平等、自主、探求、创造的文化氛围,感染熏陶少年儿童,使少年儿童形成心照不宣的精神默契,更加茁壮健康的成长。

不息的情感河流

河南省鹤壁市鹤翔小学大队辅导员兼团支书龚艳

对于嚼惯了口香糖,吃惯了冰淇淋的现代城市儿童,他们看不到生活中有谁还需要他们的帮助,自然也就品尝不到助人的快乐滋味;他们没有艰苦生活的经验,自然也就很难体会山区小伙伴面对辍学的无奈心情。我曾用老一辈的经验与体会去开展教育活动,而这些单纯的说教,对现如今的学生来说却显得苍白无力,达不到良好的育人效果。

孩子们的手是稚嫩的,更是真诚的。正是凭着这股真诚,我在大队辅导员这个岗位上,始终把组织开展“手拉手”活动做为少先队的基础性工程。几年的探索与实践,令我感到“手拉手”工作,为学校素质教育增添了一个阵地;为教育内容增添了一个课题;为相互学习增添了一个渠道。

活动是少先队组织的灵魂,没有活动依托,“手拉手”也就失去了魅力。在市第八小学任教期间,学校先后与后营小学、南山小学、黄洞乡小学等农村小学结成了对子。在与黄洞乡小学结对时,当师生代表亲身来到此校时,看到该校教学设施极其简陋,课桌破旧不堪,学校连简单的教学设备如录音机、投影仪都缺乏,还有部分学生在低矮、潮湿、破旧的砖瓦房里上课……强烈的反差,震撼了每位师生的心。于是“手拉手,书信交友”、“结对伙伴互学互助”、“手牵手,建书屋”、“心连心,城乡学生庆六一”文艺演出、“手拉手”夏令营等活动在我的组织下,在两校的共同努力下开展的有声有色。市第八小学陆续向黄洞乡小学捐赠了电脑、鼓号、旗杆、录音机、图书、书包等教育教学设备和用品,帮助他们解决了一些实际困难。两校学生在交往中,学到了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尝到了交友的愉悦,助人的快乐,得到了成功感。城市学生学会了朴实和真诚,懂得了生活的艰辛和奋斗的可贵;农村孩子从城里的孩子身上,也感受到了现代化的生活节奏和文明气息,增强了立志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信心和勇气。目前,我校“手拉手”活动已形成了“一条主线,三个层面”的立体格局,“手拉手”活动也得到延伸。学校每年都要选派教学骨干到结对学校上示范课。新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使听课老师耳目一新。同时两所学校只要有大型的教研活动都通知对方派人参加,共同切磋教学方法,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几年来的“手拉手”实践活动,使学生走出了封闭的校园,走出了个人小天地,看到了黑乎乎的的教室,看到了脏乱的小院,学会了理解别人,帮助别人,提高了自理能力。我从“手拉手”实践的成功活动中,也得到了许多有益启示:1、上级少工委和学校党政领导的支持和重视是活动成功的保证。活动前,市少工委经常及时给以指导,帮助联系;学校领导多次听取汇报,对活动过程明确指示,在物质、人力方面给以全力支持,为活动成功开展提供有力保证。2、家长的配合是活动成功的关键。“手拉手”活动不仅是学校大事,也牵动着众多的家庭。不管是邀请到城里做客,或是下乡体验生活,接到任务的家长,都热情备至。3、辅导员的奉献精神是活动成功的决定因素。参加外访的辅导员不辞辛苦事先探路,深入了解对方学校、家庭,协商活动方案和防范措施;带队的辅导员精心准备,做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对活动环节和涉及地点心中有数。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活动的深化,“手拉手”这条情感河流将会奔流不息,理解和支持、友谊和关怀、知识和力量将不断迸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