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华民族精神大家谈(9)

2004-11-0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中的广东人精神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明办主任胡中梅

广东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祥地、近代革命的策源地、改革开放的前沿地,其

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特殊的地理位置、引人瞩目的经济社会发展历程,铸造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新时期广东人精神。这就是“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十六字精神。它不仅是广东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如下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精神。

一是价值取向层面注重务实创新。自古以来,广东就有着重商的传统,随着商贸活动的发展,逐步形成了重利务实的社会风尚。近代以来,长期受商业文化的影响,进一步助长了广东人务实创新的价值追求。改革开放以后,广东的干部群众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曾响亮地提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排污不排外”等全新的思想观念,对全国的思想解放进程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其他许多方面广东也成为确立改革开放新思维、新观念的创新源头。广东人正是以这种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精神,推动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所有这些,都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务实创新的精神。

二是社会心理层面趋于协和融通。广东由于地缘等方面的原因,一直是中外交流的重要门户,即使在清朝闭关锁国时期也一直保持着300多年的开放而不中断。它使得广东民众较好地保持了开放的心理优势。由于重商求利,自古以来,广东人就以“笑迎四方客”而被世人称道。在民众习俗上,即便是古今中外不同的生活方式与习俗,都能较快的与当地的生活习俗融为一体。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所产生的对有限空间的消费与共享,这对于本地人而言是一种考验,这就需要一种宽容的胸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习俗的人和平地生活在一起,互相影响、互相交融、互相尊重,孕育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营造了一种新的生活状态,催生了一个新的世俗社会。没有宽容,就不会有广东改革开放的步伐;没有宽容,就无法容纳各种新思想、新文明、新生活方式和新思维方式。尤其是在艰难险阻面前,广东人能坦然面对各种挑战和困难,坚持“以开放的姿态接受外界信息、以健康的心态迎接外来挑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战略,这都表现出广东人开阔的胸襟、融通的气质。这种宽容的心态,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所有这些,都从心理层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达观宽容的精神。

三是思维方式层面谋求多元整合。广东人秉承岭南文化的思维方式,融合多个民系的先进经验,吸纳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文化理念,形成“多元、尚实、求变、广阔”

的文化性格。这种“学习西方与发扬民族优秀传统相结合、循序渐进与谋求事物量变质变相依存”的思维方式,显示出“柔性”的优势,既有利于突破思维方式的僵化停滞,又有利于防止思维观念的极端差别;既有利于增强思维的创造性,又有利于增强思维的广阔性。

四是审美理念层面崇尚自然清新。广东人所具有的创新求效的价值取向和开放务实的社会心理,反映在审美领域表现为崇尚自然,清新活泼。无论是岭南音乐、岭南绘画、岭南文学、岭南书法,还是岭南园林建筑等,都崇尚“自然为宗”,表现出“求真而传神、求实而会意”的审美情趣,形成了独特的岭南风格。这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崇尚自然而又超于自然”的审美理念,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自然洒脱、真实为美的精神。

五是文化品位层面追求兼收并蓄。依托点多线长的海岸环境,岭南地区从汉唐开始便成为中外沟通交流的门户,即使在清朝厉行闭关锁国政策时也是如此。在长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岭南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开放品格;在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与挑战时,又能表现出兼收并蓄的品性。可以说,岭南文化天然就具有开放兼容的品格。它是在百越文化、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吴文化以及西方文化的不断融合中发展起来的。凭借面临港澳的地缘环境,近代以来,直面“欧风美雨”的侵袭和浸润,使得广东人能够较快地感受外界信息和潮流变化,较多地接触外来文化和知识更新。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我们曾提出过“排污不排外”的口号。这一口号既抵制了西方精神逆流,又保护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得以实施。由于这种文化品格,使得广东人既能坚持传承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又能坚持中国特色文化的理念创新和机制创新。这种文化品格,大大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精神品格。

六是行为实践层面倡导敢为人先、择善而从。敢为人先是广东人显著的精神品格。自古以来,就有许多广东人筚路蓝缕、漂洋过海闯世界。近代以来,从康有为、梁启超推动维新变法,到孙中山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冲破封建主义的牢笼,探索救国救民之路,都是敢为人先精神的体现。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凭着“敢饮头啖汤”、敢于“杀出一条血路来”的敢闯、敢冒、敢干的精神,创造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奇迹。同时,广东人又能虚心向外界学习。他们坚持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只要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要符合“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就择善而从,择言而听,择业而干。他们善于把正确的理论变成正确的行动。正是这种抓住机遇、促成飞跃的思路,正是这种“不争论”、“埋头干”的闯劲,成就了新时期许多广东人创业的梦想,使得今日的南粤大地春光无限、前程似锦。这种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中不断涌现出来敢为人先、博采众长的求索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

正确理解艰苦奋斗的内涵

宁夏水利厅西干渠管理处海天相

长期以来不少人对艰苦奋斗存在一些误解,一提艰苦奋斗,就与吃野菜、穿草鞋、睡草铺等苦行僧式的生活方式联系起来甚至等同起来,这种对艰苦奋斗的肤浅而片面的理解和认识使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当前生活富裕了,没有必要再提倡艰苦奋斗了。我认为,艰苦奋斗应包涵这几个方面的内容。从工作角度讲,艰苦奋斗是一种不畏艰苦、脚踏实地、奋发向上、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勇于拼搏的工作作风,这不仅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从思想角度讲,艰苦奋斗是一种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是一种反对奢华浪费,追求顺应自然、崇尚俭朴、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理念。从哲学角度讲,艰苦奋斗是一种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一种精神,一种价值观,它与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是对立的。坚持和弘扬艰苦奋斗,首先应全面正确理解艰苦奋斗的内涵,纠正那种一提艰苦奋斗就认为要回到过去吃野菜、穿草鞋、睡草铺的艰苦生活。虽然艰苦奋斗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艰苦奋斗的内容和本质不会改变。就象提倡学雷锋一样,不是专指学雷锋同志生前所做的哪一件或几件好事,而是要学习雷锋同志那种团结友善、乐于助人、甘于奉献的精神,正是从这个角度讲,才说雷锋精神永放光芒,这种精神是人类共同追求的友好、和谐、互助的人际关系,因此雷锋精神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不但中国人学雷锋,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也提倡这种精神。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消费,追求良好舒适的物质精神生活是人类的天性或本能,没有必要去限制和扼杀,相反,一切符合人类全面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理性的消费都应该鼓励提倡并尽力去满足,那种一味追求奢华浪费、享乐主义、破坏自然生态、不利于人类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非理性消费都应该反对和受到限制。把人类正常的追求物质文化生活需求与艰苦奋斗对立起来是完全错误的。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从这个角度讲,对一个国家或政党,用艰苦奋斗精神教育国民和加强政党建设是一个永恒的课题。

弘扬英雄主义精神

河南省淇县人民法院政治处徐爱民

我是在英雄主义的熏陶里长大成人的,深深地被中华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所折服。小时候读的书里面,有在烈火中忍住剧痛的邱少云,用身体堵住机枪眼的黄继光,舍身救儿童的罗盛教,拦住惊马的欧阳海,手举炸药包的董存瑞,视死如归的刘胡兰,宁死不屈的江姐,扑向炸药包的王杰…一个个鲜活的英雄形象,让我感动。我完全被毛泽东引用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打动,幻想着自己有朝一日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成为一名英雄。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通过读书接触了很多古代的英雄故事。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个个英雄故事,让我对英雄的敬意油然而生。那种置生死于度外,慷慨赴死的壮举,动人魂魄,彪炳史册,流芳百世。于是,我崇拜英雄,想做英雄的想法与日俱增。

市场经济的大潮澎湃而至,给我们带来了富足的物质生活,也冲淡了我们心中的英雄梦想。有的书上说,人的生命是最可贵的,聪明的人要善于灵活地保存自己的生命。还有的拿出美国大兵身上写着的“我投降,别杀我’’,来嘲笑过去朝鲜战场上的中国人民自愿军血战到底是“愚蠢之举”。甚至有的书主张,遇到歹徒行凶,可以设法保全自己,不要做无谓的牺牲,把收拾歹徒的任务交给警察就是了。还有的不让小孩去见义勇为,建议去掉小学生守则中“敢于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的字眼。还有人认为“好死不如赖活着”,主张及时行乐,明哲保身。

古人主张舍身取义,毛泽东提倡“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一个没有英雄主义的社会,将是一个多么沉寂的社会。一个人也许一辈子也没有当英雄的机会,但是如果少了当英雄的信念和梦想,他与禽兽的差别还有多大 中华民族的英雄主义精神不朽。无论如何,我都讨厌那些贪生怕死的美国大兵,我都敬佩那些笑傲死神的中国人民自愿军战士。

国民教育要担负起弘扬民族精神的职责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冯秀军

教育在人类精神进步史中以文化传承和文化再创的方式使人类精神得以薪火相传。国民教育是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它重视对国民的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民族精神的培养,具有养成国民品格、改良民族性格、增进民族认同、促进民族凝聚,提升民族精神,从而增强综合国力的作用。作为一项具有广泛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社会基础工程,国民教育始终担负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神圣使命。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和精神旗帜,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强大的精神动力。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是国民教育承担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职责的重要战略。民族精神教育与国民教育是不可分割的一体,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庄严职责“嵌入、融入”国民教育之中而不能“游离”于国民教育之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国民教育题中应有之意,国民教育则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必由之路。民族精神教育是国民教育济在任何时候、任何条件下都不可放弃的基础内容、基本目标和神圣职责。国民教育是全民教育和全程教育的统一,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就是国民教育在对全民的全程教育之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而不能局限于特定人群、特定阶段的教育。国家有在任何时期、对任何国民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权利和责任,国民有弘扬民族精神、接受民族精神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之中,就要利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和载体进行民族精神的宣传教育。第一,以重大活动、重大事件为契机。民族精神既灌注于日常生活,又常在紧要关头彰显。重大活动和事件就是在关键时刻激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鲜活载体和良好时机。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振奋民族精神的重大活动和事件,以此为契机形成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高潮。第二,以民族节日为重要抓手。民族精神根植于民族生活的土壤,民族节日则是生活土壤中民族道德、智慧和情感的情结。民族节日包括传统节日和革命纪念日。这些节日饱含丰富的历史意义和精神底蕴,如“端午”所凝结的爱国结晶,“重阳”所传达的尊老美德,“中秋”所表达的团圆和谐,“五四”所象征的科学、民主精神和爱国精神,“国庆”所激发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等,某种意义上已经构成了我们民族精神的符号表征。因此,利用民族节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既具有群众喜闻乐见的特点,又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民族精神教育的得力抓手。第三,以先进典型为突出载体。先进典型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给人的感觉直观真实,产生的效应强烈持久,具有较强的示范、教化、凝聚作用。先进典型有利于引起民族精神教育中的“名牌效应”,是社会树立思想旗帜、倡导价值取向、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