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老树著花无丑枝

2004-11-0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啸天 我有话说

我对《赵立凡诗词集》(全三册)展读之余,有所感焉。古人说“言无不尽”,所以我把话题向当代诗词创作领域稍作拓展,“老树著花无丑枝”是宋朝诗人梅尧臣《东溪》中的名句,信手拈来作一个题目。这里用“老树”来指旧体诗词――而立凡同志年不过花甲,是不得谓之“老”的。

在过去较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

已经习惯了一种看法:“旧诗是没有新生命的,它是已经长成了的东西,自有它的姿色与性情,虽然不能尽一切的美,但其自己的美可以说是大抵完成了。”这段话是知堂老人在《论人境庐诗草》中说的,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见。有段时间,我们甚至认定毛泽东就是旧体诗词的最后一位大家。然而,后来出了一个聂绀弩,“所写的诗……从头到尾却又是用新的感情写成的。他还用了不少新颖的句法,那是从来的旧体诗人所不会用或不敢用的。这就形成了这部诗集在艺术上很难达到的新的风格和新的水平。”(胡乔木《散宜生诗序》)这仿佛是在李杜之后又诞生出韩白,令人感到原来以为到此“观止”的想法还是武断了一些。

在十年文化禁锢被打破,中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代以来,诗界出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在不少的新诗越写越晦涩,逐渐成为圈内人才能欣赏的东西的同时,各地纷纷成立起传统意义上的诗社,染指旧体诗词写作的人越来越多,其间不乏佳作,一时间大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之势。过去,人们只知道立凡同志是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高级记者,当一部洋洋大观的《赵立凡诗词集》出现在读者面前时,既让人感到意外,又让人觉得适逢其会。

立凡诗词的一个特点也是显著的优点是取材广而命意新。

当代诗词创作最大的弊端是平庸,一是题材狭窄,有人概括为三多三少――颂扬多,针砭少;自然题材多,社会题材少;吟咏古迹凭吊古人的题材多,对历史作科学的反思的作品少。二是立意陈旧――有些作品表现的是当代人的生活题材,然而作品所构造的意境,却古香古色,和目前改革时代的火热生活风马牛不相及,从作品意境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也和古代的诗人词家相差无几。“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赵翼)习惯是创作之大敌,有出息的作者不应该局限于古人惯写的东西,而应该别开生面写一些东西。

立凡同志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跟随党和国家领导人采访国内外重大政务活动,走过许多的国家,接触过许多伟人,眼界非常开阔,这是他在写作上的一个很大的、甚至足令古人羡艳的优势。生活感悟之深浅,生活积累的厚薄,决定诗歌内容的深浅。深入了才谈得上浅出,厚积了才谈得上薄发。于是他一路写下了诸如《路过华尔街》、《巴黎卢浮宫》、《金边春色》、《罗马斗兽场》、《丹麦遇雪》、《泰王子剃度》、《(巴西)狂欢节》……为数众多的诗作,题目命意十分新颖。即此一端,就能使人联想到晚清黄遵宪的新派诗,运用旧体的形式纳入新的思想和时代生活内容,并在诗中大胆使用新事物、新名词和流俗语,被康有为赞为:“意境几于无李杜,目中何处着元明!”(《与菽园论诗》)。我想立凡同志诗词集的出版,对于促进当代诗词创作的推陈出新,是很有意义的事。

立凡诗词的另一个特点是用力甚勤,风格多样。从该书后记知道,编入集中的五百首诗,是从三千多首诗中选出来的。这使人想到宋人“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五百年”的好句。唐代存诗最多的作家白居易,存诗总数也不过三千多首。韩愈说“业精于勤”(《进学解》),这话不假,没有一定的数量,哪来较高的质量。立凡诗词以七言诗为主,其中以七绝为多,但也染指词体和楹联写作,甚至用汉语作俳句,可见他写作兴趣的广泛。有人说这些作品“具有美学风格意义上的多样性;有些诗作气势雄浑纵横驰骋;有些诗作则细流涓涓,极尽柔美;有些诗作又具有飘逸散淡不着人间烟火的隐逸,有些诗作又如哲学家玄思,艺术形象的背后深藏着耐人寻味的人生真谛。”(张鄂生、严学章《平凡与不凡――解读立凡的诗词创作》)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正是作者在艺术上勤于探索的结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