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来自康藏高原的报告

2004-11-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余长安 我有话说

一曲《康定情歌》,一个“最后的香格里拉”的迷人传说,让川西高原甘孜藏族自治州名扬天下。记者日前前往,身临其境,无时无刻不被极大地震撼着。

这里的蓝天蓝得让人心醉,白云白得让人心甜。苍莽的森林、皑皑的雪山、晶莹的冰川、深邃的峡谷、无垠的草原、明镜般的高山湖泊,构成瑰丽迷人的自然、生态景观;这

里是民族文化的走廊,康巴文化历史积淀丰厚、内涵博大精深、形态多姿多彩、地方特色浓郁,具有独特的人文魅力;这里是有着优秀传统的革命圣地,红军飞夺泸定桥、甘孜大会师、帮助藏族人民第一次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波巴政府。历时15个月,甘孜藏区人民对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与贡献……

神奇的甘孜不再寂寞

改革开放为甘孜打开了厚厚的山门,西部大开发唤醒了高原沉睡的资源,甘孜人民正以“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和科学的态度,在生态和文化上做文章,依托优势资源培育支柱产业,把良好的自然生态、水能、丰富的矿藏和博大的康巴文化资源,变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优势。

甘孜地处长江、黄河的源头地区,长江的重要支流金沙江、雅砻江、大渡河纵贯全境,天然草场面积占全州总面积的61.7%,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森林面积占了全川的27%。辽阔的草原和森林是长江水源涵养、水质保护的天然屏障,在维系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生态平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几年,全州累计完成退耕还林78万亩,人工造林180万亩,飞播造林92万亩,封山育林525万亩,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42处,顺利启动退牧还草工程,治理水土流失358平方公里,退化草地92万亩。围绕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农业总产值连年增长率在6%以上。

甘孜州被誉为“中国人文、生态旅游第一州”。以贡嘎山、海螺沟、温泉为代表的自然奇观,以康定情歌的故乡、茶马古道的中心和“古碉、藏寨、美人谷”为代表的康巴风情,以香格里拉之魂稻城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核心区”,以“雪山下的文化宝库”德格印经院和享有“东方伊利亚特”之称的藏族英雄史诗《岭・格萨尔王传》故乡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中外游客。

香格里拉并不遥远

过去乘车从成都去康定要两天多时间,现在5个小时便到了。到过甘孜的游客都感叹 香格里拉并不遥远。

当年红军长征数万人在甘孜驻扎、休整、补充,前后近15个月,粮食、物资全由甘孜藏区人民供给。邓小平同志赞叹甘孜藏区人民“对保存红军尽了最大的责任”。

“香格里拉”是仙境的代名词,浓缩着藏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强烈渴望。近几年,甘孜州各级党和政府把改善藏区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首要任务。领导干部人人长期定点包户,以建设“脱贫致富小康村、移风易俗文明村、综合治理模范村”为载体,逐步实现村村“五通” 通路、通水、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话 ,户户“三改”(改厨、改厕、改圈),彻底改变千百年来形成的人畜合道、混居的落后生活方式。去年全州就有2696户实现了“三改”,95%的村通了电,82%的户安装了电话,85%的户有了电视。

按照围绕生态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农牧民闯市场的思路,甘孜州各地基层党政组织针对农牧民居住分散、村民少、缺乏市场的实际,根据不同的资源优势,建立跨村、跨乡的旅游民居接待、畜产品交易、民族工艺等行业协会60多个,带动2500多农户致富奔小康。去年,全州农牧业产品的商品率比上年增长2.5%,农牧民人均年收入比上年增长9.5%。

甘孜人民心目中的香格里拉不再遥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