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印象派画展为什么大受欢迎?(图)

2004-11-0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专栏记者:单三娅 本期策划:王保纯 沈卫星 我有话说
缘起作为“法国文化年”的开场大戏,《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自10月10日在中国美术馆揭幕以来,观者如潮,至今已有10多万人次到现场参观欣赏了这批世界美术珍藏中的瑰宝,这在近年的艺术展览中是绝无仅有的现象。印象派画展为何如此大受欢迎?它的红火给我国展览业和美术界将
带来何种启示?本报特邀三位专家就此问题畅所欲言。

特邀嘉宾:

  

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中国美术馆馆长、中中央美术学院原副
美术馆原馆长杨力舟国美协副主席冯远院长、教授孙为民

中国美术馆前众多排队等候购买门票的参观者。本报记者程伟光摄

在中国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展览

记者:作为法国文化年的重头戏,法国印象派绘画珍品展开幕以来,观众争相观看,中国美术馆前出现了多年未见的排队长龙。这个展览如此受欢迎,请专家谈谈其中的原因。

杨力舟:法国艺术在世界上的影响和地位巨大,这些成就在我们中国老百姓的脑海里印象极深,特别是中国的艺术工作者就更加向往法国的艺术了。再有就是“五四”运动后,法国艺术传入中国,学习法国艺术文明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盛况。而“文革”十年对西方文化的禁锢,又使得我们对法国印象派绘画艺术的了解一直都是零星的、似是而非的。这次通过中法文化年的交流,法国印象派绘画在中国的展出是有史以来最全面、最系统的一次,为人们全面了解法国印象画派提供了绝好的学习机会。

冯远:印象派绘画在世界美术史上的重要地位早已确立。从大量出版物和介绍中,中国观众已经熟悉这些艺术和艺术家,包括他们的一些故事,所以这次原作来中国展出,观众一定不会放弃在家门口欣赏大师原作的机会。

国内艺术学校的绘画训练,尤其是油画课,也早已运用印象派的光线和色彩技法,虽然我国艺术家在20世纪初,通过出洋留学和印刷品,已经接触到印象派艺术,但印象派绘画被推广,应该是上世纪50年代中国艺术向苏联学习的时期。当时苏联艺术家马克西莫夫在中国举办油画训练班,国家选派优秀的年轻油画家向苏联艺术家学习油画,而马克西莫夫本人就是一个“外光”画家,他让训练班的学生在太阳底下画风景和模特写生,这种方法使他们觉得很新鲜,改变了他们以前的“酱油调子”、“土油画”方法,画面都变得明亮鲜艳起来。这次画展,对艺术家来讲,有的虽然已经去国外欣赏过原作,但毕竟次数有限,在大师原作送到家门口的情况下,不学习是没有道理的。而大多数学艺术的学生,还没有机会去国外看原作,那对他们来说是一次绝好的学习机会。印象派绘画将现实生活的内容和写实主义绘画的技巧发挥到了极致。它写意但不脱离生活,注重风格和艺术家独特的技术语言,将自然美升华到了较高境界,而且普通观众都能接受。此外,印象派绘画在市场上的价格不菲,凡高油画的拍卖天价已经通过媒体,传达到地球上有人类居住的每一个角落。可以说这也是印象派绘画引起众多人兴趣的一个原因吧。

孙为民:这次画展赢得观展热潮是必定的,它在美国也同样受到欢迎。主要应该归功于艺术品本身的生命力和与现代人直接联系,它表现了人对自然、空气的直接感触。

印象派绘画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记者:印象派绘画是法兰西民族贡献给人类艺术的一个瑰宝,它的代表人物又都是赫赫有名的大家,请谈谈它在美术史上的地位。

冯远: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有马奈、莫奈、雷诺阿、莫里索、德加、毕沙罗、西斯莱及后印象派画家凡高、高更、塞尚和修拉等。印象派绘画因其关注视觉的瞬间印象而更贴近生活本身,改变了古典艺术主要关注神话、战争和历史而使艺术高高在上、远离生活的倾向,使艺术表现题材的空间得到了拓展。由于印象派画家对光线、时间、气候、色彩与人和景物之间的关系的探索,尤其是对色彩关系的探索,使得绘画艺术的表现功能大大发展。印象派绘画开始了一个艺术的新纪元,那以后从视觉进行试验的现代主义各流派,都或多或少从印象派艺术那里得到过启发和资源。

孙为民:印象派绘画诞生于19世纪中期。从文艺复兴到印象派五百年历史,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学院派与自由艺术家的矛盾和对立,规则地强调素描与强调激情、色彩、人性之争,对当时绘画产生了巨大影响。印象派一开始便反对学院派的僵化和对人、题材的禁锢,寻求有生命力的自然和不被规则束缚的命题。

印象派在绘画史上的突破是史无前例的,首先它突破传统绘画观念,强调人性自由的表达;其次是绘画模式有了新的开拓,从室内绘画走到室外写生,讲究到室外直接对景作画,这种变革使得画面呈现出清新、不可取代的亲近感,让人感受到的不只是风景本身,还有人。印象派对传统写实绘画的颠覆是深层的,它并不反对传统,但寻找到了一种新的路,确立了不同的观念目标和新的审美价值。印象派画家极度尊重自己个性的取向,这是与古典主义不同的。我觉得现代绘画真正开始于印象派,它延承古典绘画承接现代派绘画,是传统与现实的结合,是艺术家用自己的眼睛感受到的周围世界。

杨力舟:印象派的产生是从法国上百年的艺术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而来的,而且是与他们本国的艺术发展紧密相连的,并不是一种什么宣言或人为标新立异的旗帜。“印象派”是对一种艺术潮流概括的称谓。人们总是把印象派作为富有探索精神的艺术家们对于法国学院派体系的反叛。学院派沙龙在1863年的展览会上使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落选,又在1866年的学院沙龙落选了马奈的《吹短笛的男孩》,于是一批年轻画家自发成立落选者沙龙,他们从学院式的调子套路中解脱出来,捕捉和表现他们所观察到、所感觉到的世界的特殊性,抓住了瞬间即逝的美感。印象派画家重写生,重实践,他们所描绘的外光和大自然的瞬息变化常常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将奔放的笔触,没有调和的颜色在画布上直接糅合,冷暖色调的强烈对比所形成的新的画风冲破了人们习惯的欣赏口味。印象派对光和色的科学规律的发现和实践性的突破,对油画的发展及光学、影视设计等艺术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印象派画家用光与色表现自然的成就,不仅是对中世纪以来欧洲油画那种酱油色调的突破,而且是油画展现迷人的五彩世界的质变。印象派表现自然美的内在蕴涵更符合人类回归自然的意义。

印象派绘画对中国绘画的影响

记者:印象派绘画对中国绘画有什么影响?

孙为民:印象派绘画在“文革”期间一直处于被禁之列,当时认为印象派是不健康的,是完全靠感觉的小情调绘画。直到改革开放后,我们才开始认真研究印象派,印象派看似容易,实则很难,需要画家有感觉形象、色彩的天赋,还有不被程式化的规则束缚的精神。

对于印象派,我们现在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式都还不是很成熟。印象派同中国传统绘画其实有很多相近之处,都是“观察自然,感受自然,自由抒发”,讲求“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面对大自然,不是照抄照搬,是表现个人新鲜、无法取代的最有生命力的直观感觉。我们研究的不足之处是如何研究自然、研究自己做得不够,缺乏科学理性,同时美术教育呈现一种浮躁之风。印象派绘画带给我们的启发便是人要忠实于自己的感受,真诚流露个人的价值取向,我们的美术教育应以科学理性的精神去研究造型规律,同时真正发现每个人的个性才能。

冯远:如果说20世纪50年代中国油画开始通过苏联模式吸收了印象派绘画特点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后的七、八十年代,由于东西方艺术交流的频繁,更多的画家融会并发挥了印象派绘画的精华,创作了许多佳作。同时,不少中国画画家也从中吸取一些因素,不管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画,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写意表现理念与中国绘画有异曲同工之妙。

记者:过去有些展览把票价提高,这次中国美术馆保持了一贯票价,成人20元,青少年和老年人的优惠政策不变,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冯远:美术馆是公益性事业单位,经费靠的是国家拨款,而国家的钱又来自于纳税人的贡献,因此,美术馆的任务就是多办好的展览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品质,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这次我们没有提高票价,而是像往常一样对军人、残疾人、老人和学生提供优惠票,为的是让更多的观众欣赏到经典艺术,而不会因经济限制被挡在艺术的大门之外。

杨力舟:历来有影响的艺术大展、精品展、投资很大的画展有过提升门票价格的经历。过去重大画展门票提价是考虑缓解经营的困难,当然更重要的是为保护展品,因为参观人数的膨胀产生的热气、潮气对展品会有所影响。随着国家投入的增加,以及强调博物馆公益事业的性质,今后实行低票价制是很有必要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