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天津大学铺就贫困生成才路

2004-1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建强 本报通讯员 孙卫军 我有话说
在近日揭晓的天津大学2004年度“十佳杰出青年”中,自动化学院本科生胡理、建工学院硕士生李宁和管理学院博士生毛明来特别令人关注――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都是受学校资助的“特困生”。谈及自己的成绩时,他们异口同声地表示,是学校的“123助困工程”为他们铺就了成才之路。

一个体系解除经济压

对于贫困生,天津大学有一个“2567资助计划”。

“2”――为贫困同学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共计2000多个,这些助教、科研助理、机关管理、图书管理等岗位都是学校人事管理体制中核定的固定岗位,此举一改过去为困难学生安排临时性工作来解决生活困难的做法,使资助培养贫困生规范化、长期化、制度化,实现了助困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学校整体事业发展的有机结合。

“5”――从2002年起,每年划拨助困基金500多万元,用于设立特困生奖学金、为贫困生发放临时困难补助、发放营养早餐、水果等,让贫困生深切体会到学校的关爱。

“6”――设立各类奖学金60多种,其中许多是专门为贫困生设立的,如曾宪梓奖学金、刘永龄奖学金、曙光爱心基金、“寸草”济困助学金。

“7”――积极与银行协商,联合制定了风险共担的解决方案,为贫困生申请到累计总额达7000多万元的助学贷款。到目前为止,该校获得助学贷款的学生累计达3400多人。

两条途径增进身心健康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每天早餐时,有不少同学只是向食堂出示一张卡片后,即可得到一份包括牛奶、鸡蛋在内的早餐――他们所出示的卡片是标识特困生本人信息的“阳光卡”。

为促进贫困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天津大学从2002年起启动了“身体保健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条途径并举”的健康教育计划。在摸清贫困生普遍存在的生理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基础上,学校利用德育课、学生网站、校报、广播站、学生电视台等各种媒介进行宣传教育,并邀请医学和心理专家在校园开展咨询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亚健康状态的危害,培养其健康意识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他们在全体学生中提出了“健康从营养早餐开始”、“多吃水果有益健康”的口号,每年拨出专款30万元,用以改善同学的膳食营养结构;针对不少特困生因经济困难不常吃早餐的问题,该校免费为全校2000多名特困生提供牛奶、鸡蛋等早餐食品;针对男同学普遍不吃或很少吃水果的情况,学校每学期都统一购买并向全校4000多个学生宿舍配送水果。

针对贫困同学大多心理压力大、性格内向、自卑心理较为明显等实际问题,该校为每一位贫困生都设立了心理健康档案,成立心理研究所,引进执证心理医生,开设心理门诊,形成了心理知识普及、心理健康咨询、心理疾病治疗、心理学科研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仅2003年,就有800多名学生前来咨询,累计咨询时间超过1千个小时。

三项举措促进人格提升

特困生群体大多来自偏远农村,与来自城市的同学相比,他们普遍存在综合能力差、自卑感强、自我封闭等弱点。为此,天津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施了贫困生素质教育工程

――通过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道德教育,引导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面对贫困,认识自我发展潜力。

――通过开展爱心回报社会的义务家教活动,鼓励贫困生发扬艰苦奋斗与义务奉献精神。

――面向贫困生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他们创造轻松自在的交流锻炼机会。

《阳光、雨露和我》、《贫困奋斗成才文集》、《寸草文集》是天津大学最近出版的3部文集,书中收录了自1994年天津大学贫困生资助培养工作开展以来,历届贫困生征文中的优秀作品。在这些文章中,贫困生们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回顾了各自艰苦奋斗的成才历程,抒发了对国家和学校的感激之情。其中一首诗这样写道 “倾情栽培木千章,参天高枝出前堂;十年铺筑成才路,玉成寒士作栋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