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蓝天白云间的永远“双翼”

2004-11-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永伟 我有话说

近日重读《鹰击长空》,心间回荡着一种穿越时空的豪迈激情。走过20世纪中叶的那场战争之后,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在我们这个历经磨难的民族心灵间,正日渐成为一种图强奋斗、执著跨向理想彼岸的主体意识,它是一个伟大时代起飞的坚强“双翼”。英雄主义同爱国主义的全面融合,显示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特质。《鹰

击长空》出版27年以来,正是以这样的艺术魅力打动了不同时期读者,天地间立起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形象。

英雄是历史发展鲜活、生动的代表,更是爱国主义的具体实践者。作家的审美观照,留驻于那个永恒的“瞬间”:蹈高志节,抗击强暴。《鹰击长空》的核心视点与它共舞。它多方位展示了那场不对称战争中,志愿军空军一个战斗群体气壮山河、敢于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主义气概。在这部史诗般的长篇巨制中,志愿军空军战斗生活的多个侧面被逼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小说围绕主人公杨国凯,由一个青年飞行员成长为战斗英雄的经历而展开故事情节,以“三战王牌”为核心线索,环环紧扣、波澜起伏。同时也成功地塑造了一组英雄群像,场景宏大、细节描写尤为出色,特别是对空战的描写精彩纷呈、惊心动魄。面对以高科技武装到牙齿的强大对手,英雄们以胆识和智慧去从容应对,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和平,打出了军威和国威。这部作品的艺术创新很多,显示了王忠瑜驾驭战斗生活游刃有余的艺术功力。这里仅举一例,如杨国凯击落美军的“双料王牌”飞行员后,对方问杨:你打掉我能得到多少奖金?杨自豪地伸出了指头示意,美国人以为是巨额金钱的数目,不料得到的回答是“六万万人民”。当时,那个“双料王牌”飞行员被俘后早已吓傻了,岂敢多发问。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的一些影视剧,把这个艺术虚构给“克隆”了。

作家与那个英雄产生的时代同步贴近,与那些最可爱的人有同样的精神出发点,王忠瑜的艺术“双眼”与那壮丽的“双翼”共舞,它深深植根于作家的人格底色。朝鲜战争爆发时,王忠瑜响应祖国召唤从大学投笔从戎,走入烽火硝烟的战场。作为志愿军空军政治部文化部摄影美术组组长,他在履行战地记者职责时,亲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当年,鸭绿江上空韩德采击落美空军“双料王牌”那经典的一幕,牢牢地印在了他的脑海里,战争中,毛泽东主席两次表扬的“空三师”更是他经常采访的对象。他充当了战斗员和记录员的双重角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战地素材。1954年回国后,他开始潜心于志愿军空军战斗生活题材的文学创作。随“十万官兵”转业“北大荒”后,他仍矢志不渝地耕耘在这个领域,写出了“鹰”系列的精彩动人作品。当年,英雄们舍生忘死的精神,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激励他的创作“灵翼”。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被作家以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构建为史诗叙事的激情“双翼”。后来在他的另一部长篇《赵尚志》中,英雄的爱国主义激情被完美的艺术方式,表现得淋漓尽致。追根溯源,《鹰击长空》是其早期发韧点。

或许,当下读者对描绘那个时代的作品,阅读起来有一定的隔阂。如果翻开那些记载英雄辉煌的“老照片”,与今天的“当年”空军英雄王海、张积慧、刘玉堤等迎面而过;从屏幕上看刚刚辞世的“空战之王”赵宝桐老人追忆当年战斗情景,比照他们的青春风采,定会进入《鹰击长空》描绘的雄壮历史画卷,对雄鹰翱翔的自由蓝天格外向往;热爱与忠诚铸就的“双翼”是那样壮美。在老作家从朝鲜战场荣归祖国50周年之际再版《鹰击长空》,令读者备感他的艺术贡献珍贵,弘扬民族精神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光照史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