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关于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思考

2004-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山东省威海市第九中学 李宏 孙永军 我有话说

暑假期间,我有机会带领几个学习优秀的初中学生到北京去领奖。期间发生的几件事情,引起我的深思。其一:几个学生在逛街时各自购买了几支羊肉串,之后便开始边吃边聊起来,无视于我和另外一名教师的存在。其二:坐火车时,由于其中一名学生忘了准备晚饭,于是我把自己带的一盒方便面给了他,这个同学拿过之后马上

泡吃了,连一个谢字都没有。其三:在整个行程中,大包小包带的不少,但他们没有一个人提出要帮助老师提包,类似的事件还有好多。事情看起来虽小,但是从中看出我们的“优秀学生”缺乏做人的基本道德,这不能不引起我这个中学政治教师的思考:我们的教育在教孩子们什么?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成效在哪里?

众所周知,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教书育人,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品德被列为各才能之首。人说“有才有德是正品,有德无才是废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可见德之重要。因而我国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便开设了思想品德课,至初一还专门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如何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等内容。而我们学校教育的效果如何呢?据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一项统计表明,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总数已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这不能不说是我们思想品德教育的失败。造成上述情况的出现原因何在呢?

首先,是我们的学校教育理论与实际脱节造成的。有一次坐公交车,上来一抱小孩的妇女,结果在坐的青壮年没一人让座的。小男孩大约两周岁,站在他妈妈身边,直嚷着要妈妈抱,旁边坐的一中学生,眼朝窗外,对这一切视而不见。在思想政治课上,我把这一事情在课堂上一说,学生们齐声批评这中学生,说如果是自己绝对让座。我想那位中学生在课堂上也被教师问过同样的问题。而实际呢?大多数学生连做人的基本道德素质都不具备。这便出现了说与做背道而驰的结果,究其原因,是我们中学品德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

其次,学校教育缺乏科学的评价机制。在中学教育中,学校领导深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使得各学校依然把学生的分数看得很重,忽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评价,在对教师的考核中,教学成绩占到了90%,尽管教育部门曾经三令五申强调不准给教师排队,但是各学校还是暗地里将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排队,并且与教师的考核工资挂钩。于是各科教师包括思想品德教师便把主要精力放在抓教学成绩上,对学生品德教育便做得很不彻底,只是流于课堂上的“说说”而已,而课下学生的“做做”仅凭自觉,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行为评价机制。学校德育质量与学生道德素质的低下,青少年信仰的虚无,使得中小学生违法犯罪剧增,校园中不断有爆炸性新闻传出。

再次,家庭教育走入误区。“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家长的普遍心理,有些父母想方设法送孩子学习各种本领,生怕自己的子女在未来的竞争中落伍,但大多数家长只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却忽视了品德的培养。于是便出现了刘海洋伤熊事件以及令人震惊的青少年杀父杀母案件。

当然上述情况的出现与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公民道德水平的低下、诚信的缺失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塑造起着消极的影响。目前,我国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67亿。他们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目前未成年人中存在的问题―――如崇高理想和健全人格缺乏,劳动观念和法纪观念淡薄,自私、狭隘,沉溺于玩乐,不用功,不刻苦,不能自立等等,已经带有一定普遍性。这种“道德缺血”的现象已引起我们国家的高度重视,2004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我们的下一代。希望我们的家长及学校从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入手,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的培养,使他们学会做人、做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