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英雄精神支撑民族的崛起

2004-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公方彬 我有话说

《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模》系列丛书张清训主编黄河出版社

前苏联拍过一部名为《决战中的较量》的影片,讲述的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故事。当时节节败退的红军中笼罩着浓厚的失败情绪,许多人认定德军是不可战胜的。紧要关头,一位临阵上任的将军问在场的军官谁是政工干部,当得到一位军官的肯定回答后又问,有什么办法提高士气?这位政工干部坚定地说:“我们需要英雄!”事实正是这样,当一个英雄被发现并广为宣传后,引起了战场上官兵乃至全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和赞扬,红军士气大振,最终赢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很感人,也揭示出深刻的道理,极富启示意义。

一位思想家说过: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而有了英雄不珍惜的民族更可悲。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优秀民族,数千年来在我们炎黄子孙当中,有舍生取义的英雄,有威武不屈的英雄,有为民赴死的英雄。这许许多多优秀的华夏儿女正是以他们的这种英雄气概和人格魅力流芳百世,历经风雨而不朽。不仅如此,我们还有一大批执著于弘扬英雄精神的人。是那些矢志于铸造民族伟大精神的人们,把英雄的事迹及其精神传播到全社会,使英雄的名字似浩瀚星河中的恒星,更加亮丽,更加耀眼。

黄河出版社组织编写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七英模丛书》,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组永恒的群雕:从“为人民利益而死重于泰山”的张思德,到“完成党交给的艰巨任务最光荣”的董存瑞;从“英勇战斗奋不顾身”的黄继光、“纪律重于生命”的邱少云,到“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的雷锋;从“献身国防现代化”的苏宁,到“胸怀远大志向、追求高尚人生”的李向群。

丛书采用文学传记手法,力求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再现英模的生平事迹,坚持用事实说话,不拔高,不夸大,做到事实准确、语言生动、图文并茂、特点鲜明、通俗易懂,让读者从大量生动感人的事迹中,去感受、去体会、去理解英模的成长历程,更深刻地把握英模精神的实质和时代意义。其实,采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不能更好地从真实与原本意义上记述英雄走过的道路,同时从深层次解读出英雄的精神。因为只有真实才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感动人,而行为只有升华为精神,才变得永恒。可以说:出版社组织一批优秀的作传者去记述英雄事迹,优秀的思想者去解读英雄精神,殊为可贵。正是缘于此,我们除了为英雄们的事迹本身所感动,同时还为这些给英雄作传者的执著和真诚而感动,因为作者中有人是以古稀之年,带着圣洁与执著来完成这项工作,这其中怎不折射出一种可贵的精神,同时体现出意义和价值。正所谓感人者,莫过于自己先感动,当立传者为英雄事迹所感动后,流淌于笔下的当不是搜肠刮肚的词藻堆积,而是真情的流淌。这也是该丛书出版后立即吸引了一大批读者的主要原因。

有人说,战场上的英雄产生于瞬间。的确,像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苏宁,决定生死的就是一刹那,但决定刹那间冲上去,而非本能的逃避,是毫不犹豫地扑向死亡,一定是积淀的结果,是思想信念支撑和作用的结果。不仅如此,单个英雄是一念之差,千千万万的英雄自军队中产生出来,就不能简单地认定为一念之差,其中必有规律性:想想看,人民群众之所以热爱自己的子弟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子弟兵为国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并由此造就一代代、一批批英雄,当全社会形成英雄辈出的局面,一个伟大的民族便矗立于世界之林。如何才能形成英雄辈出的局面?引导很重要,因为善与美,崇高和博大原本就驻存于我们每个人心中,只是要把原本存在的东西激发出来,必须由先行者来勾起和策动,进而汇成一股汹涌澎湃的潮流。我想出版社为英雄作传的用意大概缘于此。古人所说的文以载道也应该是体现于此吧。要承认,造就一个社会和民族的伟大精神,决非靠一两套丛书来完成,同时在一个开放的、价值观念多元的社会,靠一两个英雄来改变整个民族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判断也是不现实的。尽管如此,只要我们认识到,一个民族伟大精神的铸造、一个社会的进步和跃升,就是在一个个英雄、一批批英雄的集合中产生,当我们认识到,多元的社会必须由主流的精神来引导,方可造就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后,就不能不为黄河出版社的作为所钦佩,就不能不为“七英模”丛书及其许多类似的图书的产生而予以由衷的赞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