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深入做好帮困助学工作

2004-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夏登杰 我有话说

自1999年以来,国家实施了经济困难学生救助工程,先后设立了奖学金,推行助学贷款,开展勤工俭学,实行特殊困难家庭补助,实行学费减免,开辟绿色通道,有效保证了绝大多数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但现状仍然不容乐观。这正如教育部权威人士所分析的:从总体上看,我国还是一个低收入国家,多数家庭收入仍然偏低,而

普通高等学校50%的学生来自贫困家庭。同时,由于认识方面的原因,帮困助学工程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有些地方和高校不够重视,助学政策没有完全落实,一些政策还需要调整。

我们必须看到,高校中的贫困生具备许多优秀的素质。“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在他们身上往往蕴涵着令人感动的精神风貌,也闪耀着坚韧不拔、奋发有为的动力之光。

1、学习动力。事实证明,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学习动力普遍比来自富裕家庭的强,这是因为物质条件的丰裕与否,对学生的刺激不同,越是家庭贫困的学生,摆脱贫困的愿望往往越强烈。“知识改变命运”,这驱使一批又一批的贫家子弟在学习上异常刻苦努力。在家长的殷切期待和社会压力下,他们的学习动力往往强烈而持久。由于经济压力,更由于成绩好,在获取各类奖学金、解除后顾之忧后,他们在努力学习方面,往往是义无反顾持之以恒。

2、思想品德。贫困子弟在思想道德大多既继承了我国劳动人民的传统美德,又接受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教育。而改革开放以来的市场经济、信息技术的拓展和交通的发达,开阔了农村青年的视野。故这些贫困子弟可以说是当代比较单纯的一代。环境影响,加之教育熏染,使贫困学生主要不是以无限的欲望追求为人生目的,而是以实现人生价值,报效祖国为事业追求。尤其是那些接受过救助的学生,从内心感受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人间的温暖。他们往往更加坚定爱祖国、干事业的思想信念。

3、心理素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句话有力地证明了来自贫困家庭的学生,往往心理素质好,综合素质高。有媒体报道说“苦孩子”在就业市场上受青睐,用人单位反映他们心理素质强,因为他们往往能吃苦耐劳、积极进取、生活独立,在工作中爱岗敬业、态度认真。

实施帮困助学具有重大的现实与社会意义。它是推进科教兴国、加速人才培养、使困难学生得以深造的有力举措,是利用金融手段支持高等教育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教育更快发展的有力保证,是完善贫困生资助体系、缓解高校经费不足的便捷通道,是帮助贫困生树立自立自强、刻苦努力、勤奋学习、提高综合素质的有力保证。具体来说,帮困助学工程有利于加快人才培养步伐。今后一段时期,高校贫困生仍会保持一定的数量,需要有效救助。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将不仅动摇贫困生的学习信念,还会加剧贫困家庭的经济压力,这将十分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不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帮困助学工程有利于社会稳定。贫困生群体的存在是由于经济条件差别造成的,如果有效地解决他们的生活困难,则能有效化解贫困带来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有利于社会稳定。帮困助学工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当前社会不公平现象的客观存在,收入差距有拉大的趋势,这对贫困生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而政府有效地及时进行救助,则能化解矛盾,消除贫困生的认识和心理问题。并且经过救助,使他们对政府和社会产生信赖与感激之情,培育爱心。这有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

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党和国家充分重视贫困生问题,一直致力于解决他们的经济困难。如今,包括助学贷款、勤工俭学等借、贷、减、免等体系已初步建立,更多的贫困生得到了救助,使他们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作者为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宣传部部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