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科学发展观应对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

2004-11-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宋连春 我有话说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而在各类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占了70%以上。据统计,我国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田受灾面积达3400万公顷,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6%。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全球气候变暖加剧,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越来越大。抵御气象灾害、适应气

候变化,利用气象资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气象科技工作者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正如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所说:“加快中国气象事业发展,减轻气象灾害影响,应对气候变化合理开发利用气象资源,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中国气象事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和崇高责任。”

一、人类社会发展面临气象灾害和气候变化的挑战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经历了显著变暖的过程,全球平均温度上升了大约0.6℃。气候的变暖造成世界上许多的冰川消融,海平面上升,雪盖减少,干旱、洪涝等气象灾害频繁发生。20世纪以来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气候变化对我国生态、资源、环境等负面效应日益呈现。

首先,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影响日益严重。近年来,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平均每年达到2000亿元以上,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气象灾害的影响程度还会进一步加深。今年7月特强台风“云娜”正面袭击浙江,造成全省183人死亡、9人失踪,受灾人口1299万人,直接经济损失181亿元。由于温室气体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气候持续变暖,过去100年海平面平均上升10―20厘米,近50年北方大部降水量减少10%,干旱加剧。其次,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我国耕地退化率超过40%,沙化土地面积约100万平方公里。由于降水偏少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沙漠化的面积每年以3400多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我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退化。以甘肃省甘南草地为例,整个区域20年来植被覆盖度由过去的90%下降至现在的60―70%,按照这种退化速度,不用10年时间,甘南草地乃至青藏高原东部将成为我国第四大沙尘源。第三,资源形势严峻。我国淡水资源匮乏,人均径流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24.7%,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479立方米,不足世界平均的三分之一。我国西北的陕西、甘肃和宁夏人均水资源量小于1000立方米,处于缺水严重地区。此外,地下水超采严重,海河平原已经形成了2万平方公里的大漏斗;耕地面积减少,随着人口增长、城市化、荒漠化和土壤退化,估计到2050年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将减少到0.06公顷。而且有研究表明,平均气温每增加1℃,就会导致水稻产量减产15%;环境面临巨大压力,目前中国除CO2排放量居世界第二外,二氧化硫、甲烷、氧化亚氮、沙尘、黑炭等均已经是世界第一。

二、依靠科技进步,减轻气象灾害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映着人类文明的程度。人类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同时也影响着自然。人类为了持续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必须充分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气象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日益紧密,已经深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国家安全、环境、外交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方面面。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减轻气象灾害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首先要有正确的科技观,通过气象科学与地球系统其他学科、人文社会科学的交互融合,建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需求的气象科学体系,正确认识地球系统各大圈层及其相互作用,科学研究和解决天气气候、气候变化问题。其次,要建立中国气候观测系统,获取气候变化及气象灾害形成机制的第一手资料,并构成国家层面上的信息共享平台,为党和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重要的气象科技、信息和服务支撑。第三,建立和完善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减轻逐渐增多的极端天气气候灾害对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影响,着力提高天气气候预报预测准确率,在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中发挥气象的保障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现实作用。第四,主动应对气候变化,减缓气候变化可能造成的不利影响,充公发挥气象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前瞻性作用。气候变暖影响着我国水资源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国家安全,针对变化了的气候提出合理生产布局、土地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等科学建议,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提供持续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三、大力开发气象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中提出了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新理念。公共气象、安全气象的核心是避害,通过科技进步和科学决策,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减缓气候变化带来的影响。资源气象的核心是趋利,在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国情下,积极科学开发和利用无污染、可再生的气象资源,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中华民族生存的长远大计。

合理利用自然气候资源。气候资源是极其重要的自然资源,地球表层的一切物理、化学与生物过程都依靠气候资源所供给的能量及物质。我国气候类型多样、气候资源丰富。理论上讲,气候变暖后现有农作物的种植北界将向北推移,因此要针对气候变暖的可能影响,以能够最有效地利用变化后的新的气候资源,特别是光、热、水综合匹配优势资源,调整产业结构,使农、林、牧生产布局、土地利用、种植制度更趋科学合理,宜农到农、宜牧到牧、宜林到林、宜草到草。合理利用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气候资源。其次,开发空中云水气象资源。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要解决缺水问题,必须一手抓“开源”、一手抓“节流”。“开源”就是开发利用空中云水气象资源。据研究和实践,人工增雨作业能使季节降水增加10―15%,投资效益比为1:30。而严重缺水的我国西北地区,由于凝结核不足等原因,空中水汽转化为降水的转化率低下。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天山、昆仑山、祁连山等山区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空中水汽有增多的趋势,这是非常有利的气候变化背景,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形势,及时开展大规模山区人工增雨(雪)作业,大力开发利用空中云水气象资源,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有效改善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第三,开发太阳能、风能等气象资源。太阳的光和热是一种恒定资源,人类可以利用太阳能来加热或发电。据测算,地球表面所接受的太阳能相当于全球能源需求的3500倍。我国太阳能资源总储量十分丰富,如果利用荒漠面积的百分之一安装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年发电量就相当于15座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风能也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也被人们称为绿色能源,我国蕴藏量大、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可利用风能气象资源约2亿千瓦。因此,调查风能、太阳能资源,建立完整的风能、太阳能资源评估体系,依据气象资源分布勘定大型风力发电场、太阳能电站场址,大力开发风能、太阳能资源是解决我国能源危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总之,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以科学发展观面对新的天气气候问题,紧紧依靠科技进步趋利避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作者为甘肃省气象局局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