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当代视野下的哲学新探索

2004-11-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陈仁仁 我有话说
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哲学分论坛日前在武汉大学举行。本论坛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和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承办。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博士生和一流的专家学者们云集珞珈,共襄盛举。哲学分论坛组委会共收到论文178篇,最终评选出75篇论文参加会议讨论。入选者分别来自全
国24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论文内容几乎涵盖了哲学一级学科下的所有领域。这些论文有的着重于对中西哲学原典的解读,有的着重于对社会现实问题作哲学思考,有的是跨专业乃至跨学科的研究。

一、对现时代人类和人性问题的哲学思考

关于人类的问题,包括人类的解放,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中心主义和人类的永久和平等。王庆丰(吉林大学)以“存在的澄明”与“人类的解放”对举,比较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思想。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是一种平民哲学,它着眼的是整个人类的命运,是关于人类解放的哲学。杨云飞(武汉大学)则探讨了康德的永久和平思想及其理论意义。舒年春(中国社科院)试图超出走出还是走入人类中心主义的争论,认为应该走入的是真正的人类中心主义,而不是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王韬洋(清华大学)从“环境正义”的视角出发,对当代环境伦理所追求的“人与自然的伦理关系”这一基本主题进行了分析,并认为这一表述对于当代环境伦理而言带有根本性的缺陷。关于当代社会中人性问题的思考,冯务中(清华大学)对“经济人”、“政治人”、“道德人”、“社会人”和“文化人”等五种人性假设作了系统的批评性考察。刘友红(武汉大学)则探究了互联网以及网络社会对当代人性结构的影响问题,并乐观地认为它有助于人性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此外,还有对全球化、信息化、数字化、虚拟技术等现代现象的理论反思。

二、对马克思哲学和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新探索

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言都是关于马克思哲学的,这体现了近年来学界出现的一种回到马克思的学术路向。卞绍斌(吉林大学)主张从哲学观的革命性变革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真实内涵。白刚(吉林大学)则试图进一步规定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样态,认为马克思的哲学本体论实质上是一种与传统“他治的本体论”相对立的“自治的本体论”。李慧娟(吉林大学)认为马克思哲学的本体论思想有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李志(武汉大学)进一步区分了马克思各个时期的思想不同的特征,并试图以马克思早期文本为第一文本,揭示青年马克思思想与启蒙思想之间的内在关联。

三、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新解读和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再讨论

中国哲学方面的发言主要涉及对中国古代哲学的新解读和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再讨论。儒学方面的讨论主要涉及对孔子、《论语》和朱熹的理解。王甬(人民大学)把孔子的“一贯之道”区分出了“仁”之道、“忠恕”之道和“中庸”之道三个层面。黄熹(北京大学)试图以“一以贯之”和“为己之学”作为诠释《论语》乃至整个儒学的根本原则,来讨论《论语》的解释和中国哲学的解释问题。庄学方面也有新意,陈仁仁(武汉大学)对庄子的“内圣外王”思想的理论建构问题作了系统阐发,并指出它与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本质区别。易学方面,武汉大学的张春香和陈碧就《周易》的责任伦理和《谦》卦的哲学内涵作了有新意的发掘。

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近年来中国哲学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它再次引发了对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的大讨论。解丽霞(中山大学)借用伽达默尔解释学的两个标志性词语――“方法”与“真理”,来解读近代以来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论。认为“方法引借”作为研究工具,一方面奠定了“中国哲学”学科的现代基础,一方面导致了“中国哲学”研究的“真理缺失”。

四、对哲学学科诸领域的一些新思考

在西方哲学、美学、科学(科技)哲学和伦理学、宗教学等诸多领域,博士生们都有一些新的思考。吴友军(吉林大学)介绍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杰出代表阿多诺对斯威辛集中营的哲学反思以及对于现代哲学的意义。余红(中山大学)探讨了胡塞尔现象学思想对“是―应当”问题的分析和解答。刘成纪(武汉大学)着重讨论了当代美学中的自然美问题。张敏(武汉大学)认为环境美学是当代美学的新发展,并对环境美学的研究对象以及需要正确理解的一些关系作了具体论述。邓军海(南开大学)则对当代美学作了后现代省思,认为要完成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化,必须从美学比较走向比较美学。此外,伦理学上的讨论主要涉及中西传统伦理思想以及经济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和普世伦理等问题;宗教学上的讨论多是宗教文化学和宗教哲学意义上的探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