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等教育如何办出特色张扬个性

2004-11-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杨连成 高晓明 我有话说

2004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日前在珠海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特色・个性・人才强国战略”这一主题展开研讨,达成了“我们的高等教育只有办出特色,培养出更多具有鲜明个性的创新性人才,才能真正担负起整个国家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所赋予的历史责任”这一共识。

人才是强国之本,高教

任重道远

科教兴国战略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科学之途,人才强国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道。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党中央、国务院才相继提出了这两个战略。而实施这两个战略,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负有重要的历史使命。因为高教是培养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主渠道。对此,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在发言中指出,从总体上说,我国当前还是一个相当贫困的国家,我们怎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西部落后地区和社会弱势群体的贫困化难题 只有大力发展那里的教育,让教育担负起人才强国、强市、强省、强区和富民的重任。2004年我国高考招生人数比1998年扩大了4倍,全国高校在校生已达2000万,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是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

厦门大学潘懋元教授在论坛主题报告中表示,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是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因素,人才是通过教育成长的。所以他提出 “教育―人才”是形成综合国力的核心竞争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界必须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找出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途径。潘教授指出 “教育―人才”发挥核心竞争力的作用,不仅需要数量够、质量高,还应当结构合理。他强调,当务之急,要使高校各就各位,确定各自的鲜明特色和发展方向。找准学校定位,靠特色生存发展

论坛上,大家有一个共同的感受 我国的大学正陷入一个办学误区,这就是趋同化而不是多样化;大学里普遍按照一个模式培养人才,而不是根据个性的差异来培养各类创新性人才,甚至连大学的校训都是一个样。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指出,多样化的社会和多样化的人才需求正在呼唤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它要求我们的大学必须根据各自的办学优势、学科特色以及所处的环境来确定各自的学校定位和发展方向。

那么为什么中国高校一直找不准自己的定位 北京大学原副校长王义遒教授认为,一是高校办学者对办学的目的过于笼统,过于一般,不具体,以致学校的服务面向不清,难以取得特色定位;二是国家对于学校的投入及其社会地位的确定主要决定于学校的层次,从而激发学校争上层次;三是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负面影响。他认为,要对办学适当设置界限,从而使“人往高处走”的规律发挥正面作用。

张扬学生个性,以培养创新精神

“没有个性,就没有创造性。”与会者普遍认为,要让我们的大学管理者和教育者都明白,保护和张扬个性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必由之路。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陈乃芳教授指出,一所大学之所以著名或者具有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培养出了一大批出类拔萃和富有鲜明特色的人才。

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郑造恒教授认为,大学对人才的培养与工厂企业生产标准化、规格化的产品不同。特别是研究型大学培养人才的特点是以提高素质、全面发展为基础,以激发个性、引导个性为突破口,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与突出个性结合起来。个性就是矛盾的特殊性,个性很可能就是潜在的特殊爱好,特殊专长,很可能形成人才的个性特色。

中原工学院高教所李长林所长进一步分析了“规模化”和“个性化”两种人才培养组织形式的发展历史,指出大众化教育阶段精英教育的必然性和“规模化”模式下进行“个性化”培养的必要性。

江河海大学的浦玲、郑州大学的周倩等分别就个性化教育及其管理进行了探讨,她们认为,21世纪是发展个性的世纪,良好的个性的本质是指个体具备适应社会发展和复杂环境的心理状态。而个性很大程度上也是后天教育培养的结果,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一个自由、全面、和谐和自律的理性个性,是大学教育应有的理想和追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