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可持续发展”应成为工程师必修课

2004-11-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光明视点”记者 冯永锋 齐芳 我有话说

本期提示

中国正处在高速发展期,各种各样的“工程项目”频频“破土动工”;繁荣的背后暗藏着隐忧,尤其是一些“豆腐渣”工程、设计不良工程、影响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工程、制作粗劣的工程,时时紧绷社会的神经。日前,中日韩三国工程院院长在

苏州发表倡议,要求三国的工程师要“凭良心行事”。在11月初于上海举行的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上,“可持续发展”成了“焦点中的焦点”。

人类社会进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时期

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在2004年世界工程师大会开幕式上说 “我们人类在地球上安全地生存了几百万年,但是进入工业文明时代仅仅两百多年,对自然的破坏却远远比几百万年大得多,人类自己也受到自然的无情报复,因此,我们亟须就自己对待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并作出规范。”

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在此次工程师大会上发表了《工程师――从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到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的报告。他说 “工程师通过工程科学技术将天然资源转换成物质财富、促进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几个世纪以来,工程师的主要追求是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不可再生资源大量消耗、环境的严重污染、对生态的无情破坏,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因此有人提出了‘发展的极限’。但是发展是必然的选择,由此,又有人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在1992年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上,制定了《21世纪议程》,标志着人类社会进入了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未来工程师的任务应是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者。”

徐匡迪建议工程师应当在发展绿色制造业上多下工夫,绿色制造业被称为清洁制造、环境意识制造、环境负责制造、全面环境质量管理或工业生态等。通过设计和制造使得产品在其使用、生产和处理过程中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小。徐匡迪说 “中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的中间阶段,面临着资源、能源和环境的严峻挑战。因此,中国必须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可以说,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控制环境污染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的核心。”

中国工程院院士、鞍山钢铁集团公司总经理刘?说 “如果你在十几年前到鞍钢,你一定会失望,当时我们产品粗糙,资源浪费量大,工人收入不高,生产和生活环境非常恶劣,对城市的环境也造成了严重污染。后来,我们坚持发展生产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统一的原则,把新区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企业,实现人与自然、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我们全部采用节能环保、无废少废的工艺,从生产工艺上实现高效、优质、节能、减污。在所有的工程中全部采用节水技术和循环供水系统,水循环率达95%以上。各主要生产线设置了完善的环保措施,实现绿色化生产。我们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空地进行绿化,绿地率约占35%以上。所以我想,很多时候,不是做不到,只是不去做。循环经济、绿色生产这样的理念,应当更全面地普及和推广。尤其是工程师,应当成为他们的必修课。”

“可持续发展”牵动社会神经

“大家都说我们这次会议的主题定得特别好,既符合党中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又与世界当前的趋势相呼应。鲜明的主题促进了大家进一步思考和讨论,有利于工程师们提高自身的素质。”中国科协副主席钱易院士是“世界工程师大会”的程序委员会主席,当记者请她谈谈为何要把大会的主题定为“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时,她颇为“得意”地说。

在记者采访世界工程师大会的几天时间内,发现只要一谈到可持续发展,工程师们都有着说不完的话题,他们既议论过去几十年来各类工程的成败得失,又探讨未来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他们一方面对人类的一项项重大工程成就自豪无比,同时又对这些工程的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暗存警惕;他们非常清楚自己肩负的工作责任重大,同时也对某些不负责任的同行表示“适度的理解”。他们都在想,如果我被“污染”了,或者我担当重大的任务却负责不了相应的责任,我该怎么办 到底该怎么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

中国工程院副院长沈国舫院士同时也是中国工程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他说 “一个工程建得不好,也许是道德出错,也许是能力不足。应当说,工程师的创造性劳动不断地改变世界的面貌和人类的生活,社会应当对他们表示尊敬。但由于工程师的‘作品’随时都在‘改变面貌’,所以一定要小心再小心。即使你的心灵可能没有受到追求金钱权力等不良习气的污染,但如果你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上做得不够好,你建设的项目走的不是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反而对自然造成新的伤害,那么你的‘道德水平’仍旧不够高,你仍旧算不上一名合格的工程师。”

无独有偶,几乎同时在上海举行的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的主题是“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家环保总局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教授是这次年会第十一分会场“生态、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的主持人。他不无忧虑地对记者说 “不能说过去的许多建设是盲目的,但至少很多项目的上马是考虑不周的。也许这可以归咎于当时对世界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对生态的易损性和脆弱的承载力估计不足,对人类到底该在自然界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估计过高。现在,大量的问题出现了,这就需要我们警惕,在今后的工程建设中少犯或者不犯同类的错误。”

“道德堤防”与“科学眼光”同等重要

出席世界工程师大会的联合国秘书长特别顾问、联合国副秘书长莫里斯・斯特朗对“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深有研究,并积极推动这一理念在人们观念中的深入和发展。他在回答“人类可持续发展与工程技术有何关系”时说,职业道德对社会生活中的每个人其实都很重要,在国家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项目几乎都由工程师“亲手建成”,工程师在经济发展中身处中心位置,这就要求他们有高度的责任感;工程师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就会在工作中重视发展中的效率问题,就会在能源利用、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等方面体现效率,使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进而对文明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斯特朗特别指出,“职业道德”对现在的中国更具有现实意义。中国的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已不再是起步阶段,要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可持续发展,更需要讲究“生态发展模式”,因此中国的工程师责任重大、任务艰巨。“因为他们既要完成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要求,又要考虑人口的增长、资源的利用以及环境的保护,这对工程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虽然可持续发展符合所有国家的利益,但是,“只顾眼前”的发展方式,一直是人类的一大威胁;有时候,由于受个人眼光和时代风气限制,“道德高尚”的工程师也可能“制造”出贻害无穷的作品来。徐匡迪说 “工程师的学识水平和判断能力非常重要。写错一个字,可能影响不算太大,有时候甚至不影响意思的表达;但一项工程如果建设错了,可能会浪费大量的资源,可能会对某个地区的生态带来致命的伤害,受到时人、后人的质疑和讥讽。因此,我认为,现在的工程师的概念,已经与过去可能略有不同,至少,他们要充分地学习可持续发展理念,他们要做一个全面的人,不能就工科论工科,而要文武双全,道德崇高,学识丰富;在此,我建议工程教育模式也要做比较大的调整,不是‘铸铁模子’,而是应该‘种树’,把根扎深,全面发展。中国的大学‘偏科’厉害,工是工理是理文是文医是医,可年轻人接受知识的能力是无穷的,所以,应当鼓励大学生跨学科跨领域学习,不要限制他们的发展,压抑他们的创造性,影响他们的判断力。”

实际上,只有工程师真正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从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去认真对待每一个工程设计,我们的工程建设才能成为造福人类、美化自然的优秀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