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张正斌:脚步永不停歇

2004-1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吕小霞 张永胜 王宣民 我有话说

科研和教学是张正斌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46年如一日,不论风霜雪雨,还是严寒酷暑,他始终奋战在科研和教学的第一线。

张正斌1958年北大化学系毕业后,就去了内蒙古,参加大青山提铀的研

究工作。1962年底,调入当时的山东海洋学院后(现中国海洋大学的前身),再也没有离开过中国海洋大学。1965年前后,他参加了海水提铀、海水提重水和海水提钾等工作,为我国的海水提铀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1970年到1976年间,作为“教改”小分队的主要负责人,他又到齐鲁石化、新华制药厂等工厂“开门办学”,在生产与实践中,探索教学经验、补充教学内容,完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

张正斌以他永不停歇的脚步取得了一个个成功。历经40多年的呕心沥血,他不仅发表学术论文250多篇,出版专著15部,先后完成国家级攻关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近20项,先后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教育部中国高校科技进步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先进科技工作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等多项奖励和荣誉称号,而且开拓和建立了我国海洋物理化学和海洋界面化学这一新兴学科,推动了海洋化学的发展。

一个默默为祖国的科研和教学事业献身的人,祖国和人民是不会忘记他的。2003年,张正斌因为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突出贡献,受到了教育部的嘉奖,并荣获教育部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此奖的,山东省只有四人,青岛市只有他一人。“科研和教学并行不悖。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是张正斌一直以来的指导方针。对于科研和教学的关系,张正斌有一个巧妙的比喻。他说:“教学工作好比一座座小岛,科研工作就是把岛连接起来的一座座桥。只有岛和桥真正相连,才能构筑出完善的教学体系,也才能真正掌握住一门学科。”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张正斌身体力行地为学生树立了楷模。对待科研,他从来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1994年突发心肌梗塞之前,他一直都是早上6点起床,晚上凌晨1点睡觉。虽然现在医生仍多次告诫他不要过度劳累,他却依然早起晚睡,并始终坚持和学生一起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对待教学,他更是毫不含糊,46年了,无论在何种情况下,他从没有离开过教学第一线。

学生们为能师从张正斌而欣慰,但同时,他们也有点担心。因为张正斌要求太严格了。做实验,他要求论文实验至少要经过3至6个月的反复操练,才能正式出数据;测定数据要经过多次重复的才算可用;一条实验曲线即使国外文献用6 8个点绘成,他也要求至少比国外多2 3倍的数据才行;凡属重要的实验发现,他都要求两人以上作重复实验,反复论证。张正斌的要求太严格了,有些学生不免会叫苦。张正斌却绝不会降低标准和要求。张正斌说:“教不严,师之惰。身为人师,在自身行为表率的同时,绝不能降低对学生的要求。高标准、严要求,为的是他们将来都成才。这种严厉才是真正的爱。”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