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社会转型新视角

2004-1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金吾伦 我有话说

社会转型离不开科学技术的进步。通常,学术界研究社会转型主要集中在经济学和社会学领域,但从科技革命出发兼之以哲学的高度探

讨社会转型,并把这一讨论落实到中国社会转型的问题上来,这样的著作并不多见。吕乃基的《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正是从后一角度探讨社会转型的力作。

关于科学革命,吕乃基没有从目前学术界一般由科学哲学的视角出发,而是由本体论、认识论和历史观三条线索作了梳理,得出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必然由与自然自身的发展原始的一致经相反再到一致的过程,提出了一条新思路;在讨论科学革命的进程时,通常从古希腊开始到现代科学革命的时间跨度,而作者向前推至原始社会,向后延伸到正在讨论的后现代科学。循着同样的思路,吕乃基从本体论探讨了技术发展的规律,并将之与人和人的发展关联起来。作者对于科技黑箱的分析,对于消费之于技术发展的影响等提供了技术哲学研究的新视角,很有新意。

科技革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与社会条件下进行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十分错综复杂的。吕乃基在书中以大量篇幅讨论了这种复杂关系,并提出一系列有价值的观点。如科学为什么没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大的冲击等。近代科学对启蒙运动的影响,通过归纳和抽象揭示人的“自然状态”,这正是吉登斯关于现代化的“脱域”理论。值得注意的是,吕乃基从过程的角度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把科学技术放在一个大的系统和过程中来考察,从而由一个新的角度揭示科学和技术的关系,澄清了学术界的一些争论。

书中详细论述了作为主线的科学技术发展怎样推动“内生型国家”由传统到现代以及由现代转变到后现代,并从哲学上阐明内生型国家发展道路的必然性和普遍性。他认为知识经济是由现代到后现代的深化,全球化则是内生型国家由现代到后现代的发展中将现代性推向全球的过程,以此为参照,来考察、判断和审视中国社会的转型。这些论述极有深意。

在此基础上,作者通过对现代性之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分析,以及对知识历程的分析,深刻地论证了现代性的哲学依据。其中有关知识历程的分析视角新颖,具有很强的解释功能,如古代各种传统文化之所以不可通约是因为它们主要是嵌入的编码知识,包括近现代科学和启蒙运动理念等在内的现代性之所以得到广泛的普及和传播,是因为它们是非嵌入的编码知识,而后现代性则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各异的嵌入的编码知识。后者由于经历并奠基于非嵌入编码知识,因而既有个性又有共同的基础,可以相互交流。总之,现代性是人类进程的必由之路,是人类彼此交流的共同平台。这些分析不仅是本书的理论制高点,而且也有助于透视当前关于现代性与后现代、现代化道路的单线和多样性、普遍主义和相对主义等争论。

《科技革命与中国社会转型》吕乃基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