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推动地方高校改革和发展

2004-1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姜连平 我有话说
地方高等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局面业已形成的今天,地方高校如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定位、办出特色、实现创新、迎接挑战,是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科学定位明晰发展思路和办学方向

高等学校的定位是对高校在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和整个高等教育系统中战略地位和发展方向做出的战略选择,是一所高校能否科学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于一所地方高校而言,其办学定位应在正确把握时代背景、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和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体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科学性:办学定位作为一种办学理念和指导思想,应该是群体智慧的结果,是全体教育者为之奋斗的动力和目标。为此,办学定位的确定不能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事情,更不能作为一种“装饰门面”的口号。现实性:就是要实事求是地确定高校自身的办学定位。办学定位的确定首要的是要客观冷静地分析自身的办学实际,认真回顾自己的发展历程,客观评价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冷静分析自身在高等教育系统,特别是同类院校中的位置,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其次要认真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充分考虑现实的需求,惟有如此,方能实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职能的充分发挥。前瞻性:高校定位要努力实现现实性与可能性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办学定位的确定既要基于现实,又不能拘泥于现实,要根据现实的发展变化,适度超前反映现实,提出合理的未来发展目标。发展性:办学定位在保证内涵相对稳定的同时,要紧密结合时代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以及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办学思路,打破单一的模式化,保证办学充满生机和活力。区域性:实现与区域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源动力,既是地方性高校所肩负的历史责任,也是办学定位的现实基础和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不要动辄“全国一流”、“世界知名”,要努力在区域适应性上做足做大文章。

以特色促发展全面提升竞争力

办学特色是在一定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的办学实践形成的相对稳定并得到广泛公认的办学特征。办学特色是地方高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彰显学校声誉、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在师资、经费、办学传统和办学层次等方面都无法与部委属院校相比拟的地方高校而言,特色不仅仅是其生存的保障,更是其发展的基石。

然而,当前就我国地方高校的办学思路而言,其致命弱点就是缺乏个性,特色不明显,办学模式趋同。我们说办学特色是多元化的办学特征,就是说办学特色既可以表现为学校办学理念、校园文化、教育管理等方面的特色,也可以表现为学科建设、师资队伍、科研成果的特色等多个层面。而特色能否形成的重要前提就是学校的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的关联度。

地方高校在办学特色的构建上要充分考虑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要体现时代性和社会性,就是要紧跟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顺应历史变革的潮流;二是要凝练办学理念,并能在办学过程中得以实践。麻省理工学院“理工与人文相通,博学与专精兼取,教学与实践并重”的办学理念,是该校形成办学特色的依据。斯坦福大学的“实用教育”理念从一开始就影响着这个学校的成长,斯坦福研究园区的成功与这种办学理念有着直接的关系;三是要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的基本办学理念,其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科学研究等方面都应该着眼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四是在专业层面上打造特色,地方高校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优势,努力发展某些优势专业,在优势专业领域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卓越贡献,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以办学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大体制创新力度

管理体制改革和创新是地方高校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其核心是办学体制的改革。唯有实现办学体制创新,方能有效实现高等学校的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而办学体制改革的实质就是办学主体的变革。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改革培养模式,提高教育质量,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这一方面指出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与经济社会尚没有实现协调发展。“穷国办大教育”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靠政府包揽办学,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更不现实。如果让地方性高校依然躺在计划经济的襁褓里去“等、靠、要”,恐怕会让原本就先天不足的地方高校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加举步维艰。改变这种局面,就要改变政府办学统得过死的状况,逐步实现国家、社会团体、事业单位、企业、国外组织和个人多元化举办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

其次,要求地方政府在加大办学经费投入力度的同时,下决心加快推进部分地方高校办学体制的转制试验。所谓转制,就是改变当前地方高校“国有政办”的单一模式,将一部分由政府主办的地方性高校转为“国有民办”、“民办公助”的高校。实现一部分地方高校自身的转制,一是有利于增强高校自身的“造血”功能,拓宽学校的融资渠道,形成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切实推进高校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增强高校自身的办学活力,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二是有助于加快推进我国高等教育以国家举办为主的多元化办学格局的形成,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形成和谐、有序的竞争局面。(作者为大连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