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考

2004-1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牛维麟 我有话说

高等学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总体上要实现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具体工作中要实现学科建设、教学科研、管理工作、对外交流、思想政治工作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有机统一,实现“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等学校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容丰富,涉

及到学校办学的各个领域。概括起来,笔者认为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要体现在思想认识和宏观战略上,二是要贯穿于办学实践和实际工作中。在思想认识和宏观战略层面,包括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发展规划、舆论导向;在办学实践和具体工作层面,则包括了教学、科研、管理、改革、思想工作等业务领域以及正确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

高等学校树立科学发展观体现在思想上、战略上,就是要形成和具有先进的办学理念、准确的办学定位、合理的发展规划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先进的办学理念。办学理念,简言之,就是一个学校办学的理想和信念。办学理念是高校办学的灵魂和指针,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先进的办学理念可以外塑形象,内聚人心,为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动力。同时,先进的办学理念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它身上深深地打上了学校和时代的双重烙印。它既要与学校的历史、传统相适应,体现其历史传承的一面,又要与时代的特色、需要相吻合,体现其与时俱进的一面,只有这样方能不断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准确的办学定位。办学定位体现了学校在充分分析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自身特色优势,而确定的自身办学的类型、层次、结构、特色以及所能承担和完成的任务。准确的办学定位,使得以上各方面与学校的办学历史、教育资源、办学实力、办学水平和发展能力相匹配、相适应。因此,高校找准自己的位置,办出特色,避免趋同,实施多样化发展战略,才是我国高校发展的方向。

――合理的发展规划。一个学校的发展规划是基于对自身发展远景的展望,是学校奋斗目标在一个时期内的具体化。一个合理的发展规划的制定,必须是在充分结合学校自身的实际,充分分析社会经济的要求,适应教育发展的趋势,既要考虑长远发展,又要考虑现实可能,经过科学、民主论证。同时又要具有实现规划目标的措施和手段。一个合理的发展规划,可以激励学校上下凝聚力量,共同奋斗。

――正确的舆论导向。舆论导向是一个学校办学指导思想的外部表现,是引领全校沿着正确办学方向前进,营造科学、民主办学氛围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一些用于舆论宣传的口号,应是基于对办学理念、办学定位和规划目标的科学概括和高度凝炼,对全校上下产生强烈冲击力,造成强烈的奋斗推动力。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办学实践和具体工作中,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内部各业务领域的关系,优化工作系统,使得学校各方面工作协调、全面发展。

――以“学科规划与建设、校园规划与建设”为中心,带动高校整体发展。

从整体而言,我们要坚持学校的全面发展,但就某所学校的某个阶段而言,工作应该有所侧重,那就是以“学科规划与建设、校园规划与建设”为中心。把这两个方面当作高校全面发展中的重点,主要基于以下两个认识:一是高校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学科实力的竞争,一流的学科必然伴随着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科学研究、一流的人才培养;二是高校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建设现代化大学校园的需要都要求进一步加强校园的规划与建设。

――以“规模、质量、结构、效益”的相互协调为目标,保持高校协调发展。

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四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规模的扩大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同时要与结构的调整相结合,结构调整的目的又在于提高学校办学的质量,上述三者又要服从于效益的需要,向规模、质量、结构要效益,从而实现高校的协调发展。

1、规模适度,与办学需要和条件相吻合

确定一所学校的办学规模,可以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从必要性角度而言,就是以国家的需要、社会的需要来衡量;从可行性角度而言,就是以学校的承受程度来衡量。简言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益,而又不降低办学质量的办学规模就是适度的规模。

2、质量一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是立校之本,办校之基,强校之源。一流的办学水平是每个高校的必然追求,但质量标准却不是同一的,这里所谓的“一流”是在各自所属的领域而言,追求同一的质量标准既无可能,也无必要,更是对有关高校乃至整个高等教育事业的巨大伤害。

3、结构合理,各个领域协调发展

学科结构,包括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的关系,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的关系。我们要协调发展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要像重视自然科学那样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像重视应用学科那样重视基础学科。

层次结构,即研究生教育与本科教育的关系。目前我国的部分高校中存在着重研究生教育轻本科教育的现象。我们应当看到,本科教育是研究生教育的基础,没有强大的本科教育作支撑,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无异于空中楼阁,我们没有理由忽视本科教育。

4、效益优先,争取投入产出比最大化

这里所讲的效益主要指社会效益,这是大学效益的个性。虽然上大学会为个人带来收益,这种收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较为明显地显露出来,但这还是改变不了大学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的特征,大学的主要使命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和服务社会,因此决不能以纯粹的经济学眼光来衡量大学的效益。大学的效益又具有与企业效益共同的特征,办大学同样要考虑其投入产出比。

――以管理改革、体制创新为动力,实现高校可持续发展。

现代的大学,必须有现代的管理,管理也是生产力。学校目标、思路的实现,办学效益的提高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有赖于学校的管理。现阶段,要通过管理体制创新,充分体现决策过程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尽量避免决策失误造成的无谓消耗;加强财务管理,规范校内经济秩序,确保财务收支总量进入控制状态;厉行节约,堵塞管理工作漏洞,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绩效。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方面,不断深化人事、分配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建立起扁平型、网络化的管理组织以及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无论在管理队伍还是学术队伍上,要敢于让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的人脱颖而出;在分配制度上,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理顺分配关系,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原则,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经济学思想,初次分配注重效率,再分配注重公平。同时,要坚持以人为本,在改革中体现人文关怀,既要按制度办事,又要维护好教职工的合法权益,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不断激发办学活力,从而为学校的发展提供完善、良好的体制和机制保障。

――以“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为了教师”为出发点,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

“以学生为本”,一是要把“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贯彻到学校的每一项工作中,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选择性”,尽最大可能满足学生在学习时间、方式、内容和生活等方面的需求,努力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各种优质的服务。二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是“以学生为本”的核心。

“以教师为本”,一是要突出他们在学校建设与发展中的地位,充分调动他们进行教学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要关心教师的工作生活,努力为他们发挥聪明才智提供各种条件。大学需要这样的人文关怀,也正因为这种饱含人文关怀的氛围,为大师的诞生创造了条件。

在一味注重成果量化考核的功利主义发展浪潮中,“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不失为是对全社会尤其是大学的领导者和教育工作者深入思考大学之“大”、重新理解大学真正内涵的警醒。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