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锻造一个勇于奉献的人才方阵

2004-1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蔡侗辰 陈建栋 通讯员 徐文良 万元 我有话说

从军医成长为将军院长,李素芝对人才意义的理解是深刻的 “领导同志在西藏艰苦奋斗,就是要带出一支勇于牺牲、勇于奉献、勇于奋斗的队伍,才能高质量地为高原官兵、为战斗力、为西藏人民报务,高标准地干好党的事业。”

在总医院党委的领导下,李素芝站在地球之巅,以一个将军院长的眼光和胆识,努力打造高原医

学人才方阵,取得显著成绩 目前全院拥有4名博士后、13名博士和48名硕士,本科以上学历的临床一线医务人员达100%――一支高素质的高原医学人才队伍已经形成。

“无私奉献是最强大的人才磁场”

李素芝接任院长时,总医院只有1名硕士研究生,临床一线医生有本科学历的仅占61%。正为人才学历层次低发愁的他,接到上级机关一个通知 “你院考上内地院校的硕士研究生,考上一个走一个,有27人至今无故不归……必须一个不少地把他们找回来。”

“找人队伍”跑了10多个省市,用时60多天,什么办法都用了,这27个人被“请”回高原。

人能找回,心难找回。李素芝想 “艰苦奋斗和无私奉献,是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看家本钱,也应该是军队人才的基本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工程,就是要夯实人才艰苦奋斗的思想基础,让无私奉献成为高原最具有吸引力的人才磁场。”

院党委“一班人”同意李素芝的“高原人才观”。新一任班子制定的第一个建设规划,就是《培养高原高素质医学人才,建设高原一流医学人才方阵》 “用无私奉献精神塑造人,用好政策好环境吸引人,用大课题大舞台激励人……”

院党委的意图很清楚 高原医学人才队伍建设,需要硕士、博士的高学历,更需要军人无私奉献的高素质。从此,无私奉献教育作为总医院人才队伍思想政治建设的基本教育,年年进行,月月讲课,天天传播。

1998年9月,李素芝代表总医院与第三军医大学签订了一份协议 在西藏建立一个博士研究生培养点,四个硕士研究生培养点,三医大聘请李素芝为本校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协议明确将“自愿为高原医学事业奋斗终身”,作为选拔培养对象的基本条件。这份突出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才培养协议,拉开了总医院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的新序幕。

年轻医师易映红有幸成为首批培养对象。易映红报考研究生,郑重填写了一个志愿 “我报考李素芝院长的心外科硕士研究生,就是报考无私奉献这个高原医学的特殊专业,愿意像李院长那样为此奋斗终身。”

3年高原心外医学专业知识求索,千日导师无私奉献精神培育,易映红成为高原首个自培硕士研究生。2001年6月,来自国家和军队的心外科专家走上高原,参加李素芝在高原培养的第一个医学硕士研究生的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会。专家的评审意见和媒体的报道主题,都聚焦在高原人才的“第一素质”上 自愿献身高原医学事业。

8年来,李素芝建议院党委先后选送的41名年轻医师到内地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已毕业的高学历人才,一个不少地全部回到高原。

“你有多大本事,我们搭建多高舞台”

“人留人不如戏留人,人捧人不如戏捧人。你有多大本事,我们院党委为你搭建多高舞台。”在人才培养上,李素芝经常用这句“梨园术语”,激励立志成为高原医学人才的年轻人。

从1998年开始,总医院在李素芝的倡导下,设立了“高原医学课题研究基金”。明确规定 “本院在职、在读医护人员提出的医疗科研课题,经院科委会论证确定后,由医院提供科研经费进行基础性研究,待课题基本定型后申报西藏、军队直到国家课题研究立项。”李素芝对课题提出者的要求就一条 西藏临床需要,高原战场需要。

干部病房主任张明森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前,已是某部中心医院小有名气的结核病专家,读研时已参与了国家“九五”课题生物性人工肝的研究工作,还未毕业就有多家医院许以重金聘用。

李素芝亲自出面邀请张明森上高原创业。

“高原医学事业,讲条件有限,讲发展无限。你提出的条件,只要医院能办到,我们都会满足你。”李素芝说得很真诚。

“发展是我最需要的条件。我惟一的条件就是有一个细胞培养实验室。”张明森答得很直率。

李素芝与张明森一谈即合。一个迫切希望得到难得的发展人才,一个热切盼望具有潜力的发展舞台。张明森向医院提出建立高原细胞培养研究实验室,预算经费为30万元。细胞培养研究确为高原急需,30万元也确实使医院为难。李素芝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为张明森建个一流的实验室,搭个发展的好舞台。

30万元当月挤出,高原首家细胞培养实验室当年建成,张明森带领科研人员日夜奋战,于1999年1月成功进行了国内高原第一例肝细胞体外培养实验,并发现了在高原环境条件下进行体外细胞培养的气相条件差异,完成了《高原体外生物人工肝构建的研究》、《高原分子生物学的研究》等多项开创性科研成果,成为高原体外细胞培养研究领域的学科带头人。

“靠政策留人,靠政策养人”

这是李素芝接任院长当年,建议以院党委的名义出台的一个“小政策” 完成硕士研究生以上学业者,获得副主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者,无论职务高低,军龄长短,同院领导一样享受一套住房、宿舍一部电话、中灶就餐、解决家属工作、优先考虑晋职晋级晋衔,优先放到科室领导岗位锻炼等待遇。

这是李素芝任院长8年在党委领导下,干成的一件大事情 先后投资4200多万元,新建门诊大楼、医技大楼、宿舍大楼等1.2万平方米。

那年8月,李素芝在军校大学生毕业分配前,赶到第三军医大学“招兵买马”。他对获得医学硕士学位的黄承良说 “高原急需你所学专业的研究人才,你到高原创业,大有发展前途。”院长的真诚,事业的吸引,黄承良心动嘴不动 “听说你们医院连人住的房子都紧张 ”李素芝听明白了黄硕士的话外之音 “住房是紧张,但是,再紧张也不会紧你们,有我院长住的,就有你住的,条件一个样。”李素芝前脚回西藏,黄承良后脚就跟上了高原。

一天也没有在高原干过的黄承良,进院当天就分配到一套新住房,医院有老同志找到院领导“讨说法”。李素芝说 “靠政策用人,不是用人才的昨天,而是用人才的明天。”黄承良埋头苦干3年,将总医院神经外科医疗科研水平提高了一个层次,医院又打破常规,聘任他为最年轻的副主任医师,并破格提升他为神经外科副主任。

培养高学历、高素质人才,靠政策培养是最根本的培养,院党委靠政策成功留用黄承良的事实,陆续将5个硕士研究生引上高原,引进医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