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的沟通很重要

2004-11-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金燕侠 我有话说

不久前在北京结束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演讲中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这个影响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其理由有:一是中国的传统是“入世”的而不是“出世”的,换句话说是比较注重实际的而不注重抽象的理论架构;二是科举制度;三是观念

上认为技术不重要,认为是“奇技淫巧”;四是中国传统里面没有推演式的思维方式;五是有“天人合一”的观念。杨先生的谈话一时引起了很大反响,赞成者有之,但也有不少人很激烈地反对其观点。

因为这一席谈话,清华大学近日为此举办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杨振宁、董光壁、陈方正等学者、专家与百余名与会者进行了热烈讨论。

不管对杨振宁的说法是赞成还是反对,几乎所有的人都看到了这件事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即:杨振宁以他的影响力促进了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的沟通,这种沟通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有好处。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所长刘钝说,有科学家主动关心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让人太欣慰了。这不由让人想起了1959年英国学者斯诺在剑桥大学作的著名报告――“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斯诺是第一个将这种文化割裂现象指出的:科学家和人文学者之间的一种天然的割裂、天然的敌视、互相不了解、互相不沟通,形成了两种文化,一种叫科学文化,一种叫人文文化。杨振宁先生这件事的意义就在这里,作为一个科学家、一个物理大师,带头说这样的话,即使引起一些批评和争论,也是有益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