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用因特网检索挡差错

2004-1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黄庆龙 我有话说

我在文摘月刊《学习之友》工作,几个编辑都是编校合一的,常借助因特网检索功能咬文嚼字。

2004年9月24日,我正初校一篇文章,看到作者署名,我想起前面一篇也是同一作者的作品,讲的是把圆锥型纸杯卖进白宫的故事,正因为两文立意相近,主编便把它们组合在一起。真巧!我心里难免有点嘀咕。读到文中的一个

专业名词―――矢菊树,我停住了。

我记得矢菊是一种草本菊科植物,便在网络上查了一下,网上竟然有70个“矢菊树”,但全都是说同一件事,且明显出自同一作者,这就更让我怀疑了。再查《辞海》生物卷,矢(车)菊的确不是树,我获得了可靠证据。

有了疑心之后,我便开始查找所有类似的文章,很快发现原来该文已经是被摘选过的了,真正的原文中还指出“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创建于1927年,以培养世界上最杰出的推销员著称于世”。

在布鲁金斯学会的官方网站(www.brookings.edu),我找不到一个名称是布鲁金斯的著名商业销售员培养机构。在用英文关键词组合搜索了一个小时后,我只发现了一个相关的信息:斧头(axe)在英文政策文献中经常用于指削减、着手消灭、破坏等意义。用这种眼光再看看文中所提的“1975年……一位学员把一台微型录音机卖给尼克松”,我恍然大悟!

原来,“录音机”指尼克松的“水门(窃听录音)事件”,“斧头”指的是布什的“情报门(武力推翻萨达姆)事件”,而智库在美国向来有“政策(研究报告)推销员”的绰号,较著名的逸闻就有“500万美元的报告和朝鲜战争”、“麦肯锡与牧羊人”等。看来,这又是一个美式愚人节新闻被粗疏的作者再利用加工的例子。说来也巧,我所在杂志当期的专题策划恰是“学会质疑”。看来,质疑,是现代人的必备能力,更是网络时代传媒工作者的职业要求。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