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浙大城市学院有个“少帅班”

2004-11-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杨振华 本报记者 叶辉 我有话说

改革开放20多年,浙江以一个资源小省、地域小省发展成为名振海内外的经济大省,数十万家民营企业功不可没。

20多年风雨历程,浙江民营企业的第一代企业家中,有不少已经年事渐高,开始考虑企业的接班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秋季,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开设了一个本科教育特色班―――“创业人才孵化班”

,这个绝大多数学生拥有家族企业背景的特殊班级一诞生,马上引起各方高度关注,人们给这个班冠以:“少帅班”。

“少帅班”应运而生

“事实上,‘少帅班’并非是一开始就有意去促成的,报名的时候我们发现,90%的同学都是家里有企业的。目前这个班的30名同学中,27名具有家族企业背景。”该班负责人徐萍平老师11月上旬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据介绍,“创业人才孵化班”的30名学生是从100多名自愿报名的大三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他们将进行两个学期的学习,一般在每周六上一天课,学习创业和企业管理。除常规的本科学费外,学生们每个学期需另交1500元学费,用于聘请校外的知名教师、企业家前来授课及进行户外拓展训练等。

开办这个班级的想法,最初源于美国国家独立企业联盟的一个调查:2/3的企业家来自拥有企业的家庭,原因是在父辈的熏陶下,他们能够获得对企业更多的感性认识和经营诀窍,并具备创业的潜在意识。

“一方面,许多企业主家长盼望子女毕业后能继承事业或二次创业,另一方面大学生对创业都非常青睐,学校发现学生和家长对经营管理方面有教育需求,便开办了创业班。”浙大城市学院商学院副院长叶加申说。

未来十年民企“换代”高潮

“孵化班”的开办,令这些学生家长十分欣喜。这些历经20多年艰苦创业的民企老板,正在逐步面临着企业二代传承的问题。“富不过三代”,中国的这一古语是千百年经验的积淀。有调查显示,全世界家族企业的平均寿命不到30年。全国工商联前不久在国内21个城市的抽样调查显示,有70%左右的民营企业主竟然不懂财务报表,有些企业主甚至不看书、不看报。也正基于此,民营企业主都希望自己的下一代在接班时能拥有更高的学历和更丰富的知识。

工商管理专业大三学生王伟晓,父亲是宁波一家五金工具公司的老板。他告诉记者,当初填报工商管理专业,就是因为父亲希望自己能继承他的事业,听说学校要开设“孵化班”,父亲更是极力鼓励他报名参加。

“第一代基于当时刚改革开放的市场环境,靠着敢闯敢拼、不怕吃苦,积累了原始资本。但现在面临越发成熟的市场竞争,管理经营上由于思路陈旧出现了问题,遇到了发展瓶颈。大部分企业主管理思路与企业发展有差距,因此将希望放在了对第二代的培养上。”徐萍平说。

让“少帅”提早进入角色

在多年的调研中,浙江大学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浙江大学城市学院家族企业研究所所长陈凌发现,在父子传承中,“财富传承”要多于“事业传承”。企业家直接将企业交给儿子来经营的情况遇到的并不多,而更多的是儿子进一步创业,甚至另起炉灶:父亲还在干,儿子在新的行业里也在干。

陈凌说:“30名学生中,肯定有人会继承财富走上创业道路,但他们现在的意识比较模糊。孵化班在一年内针对他们的特殊身份,充分考虑其特殊需要设置课程,能使他们比较早地进入角色,积累更多经验。”

徐萍平告诉记者,孵化班并不急功近利,学校并没有指望通过这一年的培训,就让学生能很好地去接班,而是希望他们在原有受家庭教育的基础上,能提高一个台阶。孵化班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缩短创业成功所需要的历程,减小犯错几率,提高成功概率。

浙江私营民营企业协会会长、浙江省工商局副局长徐志祥认为,浙江省有32万家私营企业,第一代企业家由于受时代、环境的限制,一般文化不高,第二代接班后能否管理好企业,这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城市学院开办这个班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