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做德育的有心人(图)

2004-12-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喻旭初 我有话说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现代著名教育家。他不仅在语文教育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德育理论和实践方面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叶老早年就提出,要让学生做“对社会有用的人”。上世纪80年代初,他在给李业文老师的信中又进一步阐明了他的德育目标:“受教育是为了做人,做社会的合格成员,做国家的合格公民。”“做一个合格的中国人,才是所有学生的共同目的。”“有用”,就是能潜心为社会服务,所做的事有益于大众;而“合格”是跟“有用”一致的。值得一提的是,80年代初的“做国家的合格公民”是叶老以前未曾说及的。“公民”是个法律概念,它包含着爱国守法、社会责任和道德行为。这充分体现了叶老德育思想的鲜明时代色彩。

相对而言,提出一个目标比实现目标要容易的多。叶老非常清楚这一点,为此,他从两个方面考虑了实施德育目标的措施:

(一)对青少年:养成良好的习惯。

叶老有一句经典的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他看来,养成好习惯是形成一个人的好品性、高素质的大事。它不止看一时一事,更注重一以贯之。叶老的“习惯说”指明了实施德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二)对成年人:强调以身作则。

先说对自己。叶老一生追求真理,崇尚民主,爱国爱民,严于律己。再说对教师。叶老一贯重视教师的道德修养,历来反对空讲知识,始终提倡“历练”和实践。1972年,他在给李业文老师的信中说: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都要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而教师要完成这个重要任务,自己就得连续不断地养成这些良好习惯。”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各级政府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配合,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取得了不少成绩,出现了一批作风正派、品德高尚、好学上进的优秀青少年。但也有一些学生依赖性强,刻苦性差,追求时髦,贪图享受;不遵守公德,不尊敬长辈,不懂礼貌,不讲文明;最糟糕的是,诚信缺失,道德失范,言行不一,普遍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出走、自杀、诈骗、抢劫等事件时有发生,全国未成年人犯罪率近两年持续上升。

出现上述可悲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不乏深刻的社会诱因。单就学校教育来说,存在以下问题:(1)缺乏基础性。多数时候,用单纯的政治教育代替基本的道德规范教育。两者虽有联系,但毕竟不能等同。(2)缺乏规范性。大道理多,大原则多,会议多,口号多,却缺乏具体的规范性细则,因而不好操作,也无从验收。这就容易使思想道德教育流于表面,徒有形式。(3)缺乏层次性。人的道德发展是存在阶段差异的,不同年龄应有不同要求。而到目前为止的普遍做法是,不分年龄,不看对象,用成年人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按一刀切、一锅煮。许多活动出发点虽好,但从小学到高中重复多次,内容枯燥,形式单调,最后几乎没有一项要求能够落到实处。(4)缺乏连续性。多数情况下,根据政治需要,今天紧跟这个形势,明天围绕那个“中心”,跟不完,转不停,基本的道德教育抓抓停停,学生始终形成不了一以贯之的良好道德习惯,以致出现了“小学讲理想,大学抓纪律”的荒唐现象。

叶老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重视在实践中提高道德水平。1961年,他在给孙文才老师的信中说:“任何事情,遗其本旨,流于形式,均属不好。”1978年,他在给另一位老师的信中更是指出:如果不注重实践,老师不以身作则,那么,“天天念思想政治的经毫无用处”。

根据各地的成功经验,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我们应努力使思想教育生活化、道德行为规范化,使广大青少年既有科学精神又具人文素养。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除了革命理想、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艰苦奋斗等教育仍需进行外,从学校角度看,思想道德教育宜考虑以下几点:

第一,在各科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思想道德教育不光是班主任的事,所有教师都应关注。叶老多次对教师说,养成良好习惯,终身受益。以语文为例,包括阅读习惯、写作习惯、书写习惯,等等。要养成良好习惯,就要尊重规律,讲究方法,培养毅力;就要注重实践,不断总结,反复巩固。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素质、一种修养,道德的提升也就在其中了。

第二,制订并逐步完善日常道德行为规范。

为了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青少年一要学会生存,二要讲究道德。在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毕业。在瑞士,为了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对十六七岁的姑娘,初中毕业后要送到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去当一年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在德国,法律规定,孩子到14岁就要在家里承担一定的义务,比如替全家人擦皮鞋等。在日本,德育有四项要求,即讲礼貌、守纪律、爱公物、跟同学友好相处,并附有十条非常具体的行为细则。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少数学校根据不同年级的不同特点制订了不同的行为细则,虽是少数,但跟以往相比,这毕竟是个进步。有了细则就有规范,长期坚持,就能如叶老所期待的那样,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第三,多方探索提高学生道德水平的方法。

途径很多,举其要有四:(1)典型激励。定期评选学生德育模范,实事求是地宣传其事迹,为广大学生树立道德榜样。(2)经验交流。在同一个班、同一个年级中,请道德行为规范执行得比较好的学生讲心得体会,只说实例,不讲大话,相互促进,共同提高。(3)社会实践。由学校或班级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或村镇,或搞调查,或做义工,既了解社会实情,又从事公益劳动,从中学会正常的交际。(4)教师垂范。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首先要做到。在与学生接触时,要坚持用“您好”“请讲”“请坐”“谢谢您的合作”等文明语言;在跟学生谈话时,要耐心倾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人格。教师的礼貌举止会对学生产生良好的道德熏陶。

德育的宗旨是育人。我们要在教育学生善待自己、珍爱自己、提升自己的同时,学会孝敬师长,尊重他人。在这方面,叶老堪称大家的表率。他与夏?尊、朱自清、陈望道、鲁迅、陶行知、蔡元培、胡适、吕叔湘、梁启超等人都有交往,并跟其中的部分人有过良好的合作。这些人中有的是他的前辈,有的是他的同龄人。他敬重他们,欣赏他们,同时又在与他们的共同探讨中坚持自己的做人原则。他在担任教育部副部长期间,先后跟全国各地的数十名中小学教师通过信。他十分尊重教师的劳动,非常欣赏有些教师的新见解,从不以部长自居,而是平等待人,相互切磋,他也因此赢得了社会的广泛尊重。

有人说,做人乃天下第一学问。叶老讲过一段很精彩的话:“必须把学的东西化为实践,时时刻刻做,认认真真做,直到不带一点勉强而永远那样做。要不然,学习,学习,学了一大堆道理,实际上等于一点儿也没有学。”这是对教育本质也是对德育主旨的最通俗也是最深刻的诠释。

(作者系南京市金陵中学特级教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