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经济运行中最亮丽的一笔

2004-12-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邵文杰 我有话说

喜人的“三增”今年以来,在粮食增产、农业增效的同时,农民实现大幅增收。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消息说,今年前三季度,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0元,实际增长11.4%,增长幅度比上年同期提高7.6个百分点,比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高4.4个百分点。其中,农民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增长了24.9%,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

度有望突破年初预定的5%的目标。

农业实现喜人的“三增”,成为2004年中国经济运行中最亮丽的一笔,今年全国粮食增产形势已成定局。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字表明,在夏粮增产4.8%的基础上,早稻产量达到321亿公斤,增产8.8%;秋粮生产也获得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将比上年明显增产,完全可以实现年初预定的4550亿公斤的目标。今年粮食产量一举扭转了自2000年以来连续4年减产的局面。今年全面启动的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已在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逐步展开。今年优质专用小麦面积占小麦总面积的46%,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优质早稻面积占70.5%,提高8个百分点。按照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争取到2007年末建设5000万亩标准粮田,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20亿公斤,到2010年再新建标准粮田1亿亩,粮食生产能力再增加100亿公斤左右。

“三增”由何而来

从2000年以来,粮食耕种面积连年减少,产量一路走低,去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由1998年的17亿亩降至15亿亩以下。去年10月以来,受国内外市场影响,大米、小麦等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涨。

在人们的期盼中,我国农业发展今年出现重要转机,意义十分重大。政策推动,是我国农业今年实现“三增”的重要因素。

今年以来,党和政府加强了对农民、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党中央、国务院在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后,又出台了一系列扶持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政策。政府对农业的宏观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今年加强农业的最大特点是投入的大幅度增加。今年,国家在国债投资总规模减少的情况下,支农国债所占比重提高近5个百分点。“三补一减”等政策的实施,还为乡镇机构改革、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创造了条件。

中央一号文件既调动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又调动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当农民的口袋里得到“真金白银”时,从东北、华北到西北,从中部地区到华南,粮食生产的热潮在各地乡村迅速激荡开来。许多外出打工的农民重返乡里拾锄种田,昔日的抛荒地如今成了众人争抢的“香饽饽”。粮食价格的恢复性增长,使农民看到了田野上的巨大希望。

市场的拉动也是“三增”的重要因素。由于粮食价格的回升和粮食产量的增加,农民出售农产品的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今年我国农民现金收入出现了两位数的实际增长幅度,农民来自于种植业特别是种粮的收入扭转了多年徘徊的局面。

科技的驱动是我国农业实现“三增”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目前,科技进步对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20%提高到目前的45%左右。农业部全面启动了农业科技入户工作,力争到2010年培育100万个科技示范户,辐射带动2000万农户,发展1万个新型农业技术服务组织,实现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和农业增长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10%以上的目标。

“三增”带来积极性

今年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有力地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在全国夏粮增产4.8%的基础上,早稻产量达到321亿公斤,增产8.8%;秋粮生产也获得好收成,全年粮食总产量将比上年明显增加。

来自农业部的消息说,今年秋冬种粮生产形势是近几年较好的一年,冬小麦播种进度快,质量好,科技含量提高,播种面积增加。

事实表明,农业和粮食生产成为了宏观调控的最大受益者。对农民种粮的直接补贴、对农民购置良种和大型农机具的补贴、农业税的减免等等,都是依靠中央和地方各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来实现的。

在粮价明显上升的时候,国家没有用行政手段控制粮价,而是采用粮补等手段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通过控制化肥等农资价格保护农民利益。中央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制度,保证了农民种粮受益;降低了农业税税率,减轻了农民负担;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则给了农民更多实惠。

截至目前,全国已向种粮农民发放直接补贴112亿元,占补贴资金总额的96%,近6亿的种粮农民直接享受到国家政策带来的实惠。全国13个粮食主产省(区)通过粮食直补,已补贴农户13892万户,平均每户增收74元。

“三增”任重道远

当前,我国的宏观调控仍处在关键时期,加强农业的任务还很繁重。明年是新阶段粮食恢复发展的第二年,是缓解粮食供求矛盾、确保3年内增产450亿公斤的关键一年。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认为,只有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并形成长效机制,才能避免出现周期性的农业波动,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指出,今年虽然出现了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良好局面,但农业基础仍比较薄弱,粮食产需关系仍然偏紧,粮食品种的结构矛盾还比较突出。今年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因素对明年的拉动作用可能有所减弱,农民进一步增收的难度还很大,需要继续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农村经济和农民增收的支持力度。

专家指出,“三农”问题是各种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面临着由过去的资源约束变为受资源和市场双重约束的新形势,要解决这些矛盾,不可能一蹴而就。把来之不易的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势头保持下去,任重而道远。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认为,目前出现的粮食增产带有明显的恢复性质,当年粮食供需还存在一定缺口,发展粮食生产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当前经济形势和研究明年经济工作时指出,要继续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