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2004-12-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焦之文 我有话说

做像妈妈那样的好老师

“我是在一个教师家庭中长大的,我的母亲孙文景是一个深受学生敬爱的老师。母亲爱学生的那份情感和学生来家看望母亲时他们师生间的深情厚意,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从小就萌发了长大后也要做像妈妈那样的好老师的念头。”这是两年前霍懋征在本报发表的一

篇署名文章开头的一段话。

1943年,霍懋征从北京师范大学数理系毕业,作为多次获得奖学金的品学兼优的好学生,本来可以留校工作,但她选择了到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 现北京第二实验小学 当一名小学老师。

半个多世纪以来,她经历了共和国教育改革的全过程,在小学的校园里和课堂上为教育教学改革创造了新经验,做出了巨大贡献。1956年,她被评为特级教师,周总理握着她的手,称她为“国宝”。后来,教育部要调她去工作,她答应只能“借调”;人民教育出版社请她当编辑,她不去,只承担了教材的编审工作;全国妇联、北京妇联等单位都邀请她任职,但她最终都没有离开孩子和小学课堂。

霍懋征一生扑在基础教育事业上,经历几番打击都未放弃。1962年6月,霍老师正在给学生上课时,二女儿病逝;1966年6月,她被打成“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不能回家,孩子们丢在家里无人照管,13岁的儿子被人扎死,15岁的小女儿吓傻了;在一年零九个月的“牛棚”生活后,她没有屈服,依然坚持着基础教育事业。

霍懋征认为,小学教育是启蒙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基础打好了,才能盖起高楼大厦。当记者问起霍老师做了一辈子小学老师,放弃了那么多“高升”的机会,后悔不后悔时,霍老师坚定地说 “不后悔,因为我喜欢小孩子。”

世界上没有教育不好的孩子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是霍懋征的座右铭。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是一所高干子女和普通市民的孩子兼收的学校。霍懋征一视同仁,而且把爱更多地倾注在那些基础较差的淘气的学生身上,以及那些贫困的需要更多帮助的学生身上。学生病了,她带着去看病求医,为学生买药、送饭;学生家庭有困难,她就自己掏钱为学生买午餐;学生踢足球,没有鞋穿,她在比赛前夕为同学送去短裤、球鞋;学生的父母因公调外地工作,她就把孩子接到自己家食宿……一个名叫何永山的男孩,是全校有名的淘气鬼。只要他在班上,老师就无法上课;只要外宾来校参观,就得派专人看管,学校决定送他去工读学校。霍懋征对校长说 “把他交给我。孩子虽然学习不好,但他还要一辈子做人呢 ”把何永山领回班后,她仔细分析这个孩子的长处,帮助他树立自信心。在霍懋征的关心和感召下,何永山课上不随便说话了,课下也不胡闹了,上课的老师们都夸他变好了。

霍懋征主张对学生要坚持做到“激励、赏识、参与、期待” 激励每一个学生求进;赏识每一个学生的才华;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学生参与教育教学活动;期待着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哪怕是很小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后,教育教学改革如火如荼。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三个面向”,让霍懋征深受启发,随后她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向学生提出了10点要求 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学会审美、学会乐群、学会健身、学会生活、学会劳动。霍懋征认为,教育学生不仅要靠老师的说教,更要靠老师以身作则;老师要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老师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待人接物,对学生都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忽视不得。

霍懋征是“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的早期倡导者和成功实践者,几十年来,她从未让一个学生在进步的路上掉队。几十年来,她从来没跟学生发过火,更没有大声呵斥过学生……一位毕业多年的学生,说起霍老师的育人方式深有感触 “霍老师不仅以她精湛的教学艺术教给我们学识,更以她的爱心,以她真切的举止教育我们成人 ”

从教生涯 光荣、艰巨、幸福

“当老师是最辛苦的,但也是最光荣的、最幸福的。当你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地成为国家栋梁之才的时候,你获得的欣慰是任何人也理解不了的。”霍懋征对自己从事基础教育60年感到无悔。

1998年,霍懋征从教育教学第一线退了下来,但是她始终关注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年过八旬的她先后到新疆、甘肃、贵州、广西、内蒙古做教育考察,向西部教育工作者介绍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传递最新的教改信息、教改动态和国内外教育发展形势,交流教育教学的管理经验,宣传良好的师德典范,把多年积累的教育教学的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奉献给西部的教育。

霍懋征说 “我要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加倍努力,为支持西部教育事业的发展再作贡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