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中西会通与文化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4-12-0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辛融 我有话说

“中西会通与文化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11月25日至28日在澳门举行。澳门特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中央人民政府驻澳联络办主任白志健等出席会议。中华炎黄研究会会长费孝通发来书面致辞。

何厚铧在开幕式上致辞说,这次国际研讨会以“中西会通与文化创新”为主题,充分显示了广阔

的文化视野和弘扬中华文化的努力。毫无疑问,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且逐步形成了兼容天下的文化气度。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中西文化交往有着漫长的历史,其中,中华文化更是多元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在21世纪的新时代中,世界各地区、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交往,已经成为促进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潮流,这不仅使中华文化得以不断地创新,更给予了我们历史的责任和挑战。澳门在过去几百年以来,一直成为中西文化的重要交汇点之一,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既要保存,更要弘扬,使它不仅成为澳门未来发展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成为澳门多元文化的重要象征。

费孝通在致辞中说: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关系,是过去一百多年来反复讨论的问题,在进入21世纪不久的今天,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有其新的意义。这是因为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现在还在继续发展。在这样的条件下,世界性的文化接触更加频繁,文化问题引起更广泛的关注。随着西方文化对世界影响的增强,我们对于自己文化的认识和把握也就更为重要。我们必须首先要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才能在这个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普遍认可的基本秩序、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联手发展的国际环境。我们中国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也要求我们自觉地进行文化创新。无疑,文化创新要以我们的生活和研究实践为基础,但也离不开对于异质文化的比较研究。特别是对于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会贯通。这样,我们就能既把自己文化的优秀部分发扬光大,又吸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分,不断创造出更加灿烂光辉的新文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中西会通与文化创新”是一个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大课题,是需要进行长期研究和不断深入思考的。

与会者认为,历史上的中西交往有几千年的历史,这是一个中西“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会通”的过程。13世纪以来,有四次重要的交流:第一次,13至14世纪,马可・波罗开创的旅行家时代;第二次,16至18世纪,利玛窦开创的传教士时代;第三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域探险考察家的时代;第四次,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西会通开创新纪元的时代。第一次是中西会通的初始阶段;第二次可以看作是中西会通的发展阶段和中西会通的准备阶段;第三次随着西方探险家和考察家大批到来,对于中国学者会通中西科学与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可以看作中西会通的成熟阶段和中西会通的起始阶段;第四次中西会通达到了空前规模,中西会通开始走向成熟,是古代中国人中西会通理想逐步化为现实的阶段。

与会者说,20世纪80、90年代以后,人类开始逐步走进经济全球化时代。经济全球化是一个整体性的社会历史变迁过程,其基本特征就是,在经济一体化的基础上,世界范围内产生一种内在的、不可分离的和日益加强的相互联系。经济全球化为各种文明的相互学习和相互影响提供一种新的语境。只要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它就必然要被纳入经济全球化的轨道之中,这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必经之途,中国也不例外。对于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民族化与现代化的结合。中国要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必须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国要有效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就必须充分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

大家认为,在经济全球化的语境下,世界各种不同的民族文化在全球化的过程中既要保持自身民族传统特质和发展创新,又要避免被异文化完全同化,这就需要对自身文化进行文化整合。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生存的方式,是一种价值体系,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进一步形成各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都是多元的,从来不存在单一的模式。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华文化依然能够保持文化的独立性,这是和保持民族的独立性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是民族性,这是一民族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如果一个民族全盘否定自己的文化传统,失去了民族自信心,心甘情愿地接受异族文化的“同化”,则必然走向衰亡。同样,民族文化是民族存在的标志,当任何一种文化失去其“民族性”时,它作为独立的文化也就不存在了。

与会者指出,21世纪并没有因为冷战结束而更安全。不同类别的冲突构成扰乱国际秩序新的原因,如恐怖主义、经济全球化的后遗症以及反对浪潮、广大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明争暗斗等等。威胁国际秩序的乱源实际基于三种思维:一是排他与惟我独尊的思想,二是弱肉强食的习性,三是霸道与剥削他人的作风。与其他民族文化相比,中华文化讲求兼容并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不以力假仁。这一独特传统对于寻求解决目前国际矛盾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启发。

本次会议是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发起的“二十一世纪中华文化论坛”的第三次。论坛每两年在不同地区举行一次,前两次分别在北京和香港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澳门大学、澳门文化局、澳门基金会联合主办,共收到近百篇论文。研讨内容包括中西会通与综合创新,中西会通与民族振兴、民族复兴与文化责任,中西会通与文化创新的历史经验,经济全球化时代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特点、新趋势,澳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人物与事件,文化创新与中国现代化等。澳门大学校长姚伟彬,澳门基金会主席吴荣恪,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王俊义、鲁谆、张岂之,以及金冲及、于沛、熊?、王锐生、刘海年、汤一介、瞿林东、钱逊等来自海内外的百余位专家学者也出席会议。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