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洪水无情骇浪吞噬百年花桥 寨民有义舍命抢回国宝构件

2004-12-1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我有话说

年人均收入不足700元的极贫乡贵州省黎平县地坪乡,当今年7月20日一场百年未遇的洪水咆哮着冲毁地坪风雨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当地数百名群众竟自发地跃入洪水,拼死打捞风雨桥构件,上演了一幕在新中国文物保护史上也应写上一笔的壮举。


风雨桥倒塌的瞬间

作为记者,长期关注文物保护,经常听到的是文物被损被毁的消息。初闻此事,感动之余不禁疑惑:究竟是什么力量促使地坪的百姓如此舍生忘死地保护文物?

洪魔无情卷走花桥

走了近10个小时的山路后,记者来到了地坪乡。薄雾中,一条石板路伸向南江河边,路的尽头曾经就是著名的地坪风雨桥,而今那里只剩下一座残破的凉亭。亭下,南江河水从两座残缺的石桥礅间缓缓流过,很难想像它吞噬风雨桥时的嚣张。地坪风雨桥,当地又称为地坪花桥。岸边的石碑记载,地坪风雨桥“始建于光绪八年(1882年),距今已有122年的历史。它横跨于南江河上,全长57.61米、桥宽5.2米,桥高7米,距正常河道水位10.75米。”7月20日的那场洪水实在太大,“我从未听爷爷奶奶说过这里有过这么大的水。”一位80多岁的老人讲。据乡里的干部介绍,当时水势迅猛,水位涨至8至10米,超出历史洪水位3米以上。岸边,一截筷子粗的铁丝无声地诉说着那场惊天动地的灾难。这段护桥时用的铁丝深深嵌入树干,碗口粗的树干几乎被它勒断,足见当时洪水来势之猛。

“我们天一亮就都跑到花桥边来看,当时河两岸有好几百人呢。”随着寨民们的回忆,当天的情景逐渐在记者脑中清晰起来:那天,洪水夹带着上游冲下来的房屋、树木,不断冲撞着桥体,花桥开始晃动,危在旦夕!险情就是命令,乡党委、乡政府一面向上级汇报,一面组织近300名青壮年对桥身进行加固。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雨越下越大,水越涨越高,岸边的群众七嘴八舌地出主意想办法,有些妇女甚至开始烧香祈祷。11点左右,桥墩被淹;11点45分,桥面浸没水中;12点25分,一声巨响,桥体消失在惊涛骇浪中。“嘣嘣”几声,所有加固桥体用的铁丝钢绳骤断,风雨桥被无情的洪水卷走了。“那一刻我的脑子一下子停顿了。岸上出现了瞬间的肃静,接着是一片哭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乡政府干部石开继仍非常动情。

众人舍命抢救构件

风雨无情人有义!在短暂的惊诧之后,随着一声高呼:“快,快把靠岸的柱子拉上来!”有一个人飞身跃进了滔滔洪水中,他就是乡派出所干警杨再华。记者没能见到这位英勇的警察,也无从获知他当时的想法。但是记者了解到,他的那声大喊唤醒了绝望中的村民,随着的他的身影,上百名群众先后跃入洪水中,奋力打捞散落的花桥构件。48岁的粟朝辉和45岁的夏明荣是其中的两位。他们说:“当时就是想能救多少算多少,抢回一根是一根。”就是在这样一群人的拼死努力下,短短10分钟,10多根桥梁被打捞上来,其中还包括两根直径0.5米、长30余米的抬梁。据91岁的杨柳生老人说,这两根抬梁是花桥的精华,是用上千年的老杉树做的,树心是红色的,当地叫红油杉,材质坚硬不变形,抗虫耐腐,是地坪花桥的顶梁柱。

由于洪水迅猛,风雨桥的大部分构件被冲入广西境内的都柳江,并在江面宽阔、水流较缓的水域被广西沿江群众打捞上来。当时所有道路都被洪水冲毁,但为了确保风雨桥的构件不流失,地坪乡政府一行8人,跋山涉水,步行50公里到都柳江沿岸的村寨,挨家挨户地搜寻、登记,耐心地宣传文物保护法。在走访了280户群众之后,花桥的所有大梁全部收集齐了。

地坪是一个极贫乡,人均年收入不足700元,但为了能让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坪风雨桥的构件及时重返故里,这里的群众自带干粮,义务投工尽力,甚至出资,在公路交通尚未恢复的情况下,手抬肩扛,硬是从水路将30余根几千斤重的花桥构件在两天内全部运回风雨桥原址。连地坪乡小学的孩子们都加入了这个队伍!经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风雨桥的大梁28件,其他构件83件被追回,占全部构件的73%,为风雨桥的复建提供了重要基础。在码放整齐的构件旁,一位老汉叼着烟袋、面带笑意地说:“花桥走了,我们就像家里逝去了老人一样伤心。如今这些大梁救回来,就像一位走了的老人又复活了,我们开心呢。”

守护花桥义不容辞

在采访中,给记者印象最深的,是粟朝辉的一句话:“我是本地人,这是尽义务。”这句话表达了地坪普通群众的一种共识。地坪风雨桥连接着上寨村和下寨村,这里共生活着1500余位侗族群众。风雨桥既是他们休闲、节庆的场所,也是侗族青年行歌坐月、谈情说爱的地方。最精妙的是,这座木结构的风雨桥,不用一钉一铆,仅凭着几位侗族民间工匠巧妙分工,就合成得天衣无缝、精美绝伦,是现存的侗族历史上建筑最早的风雨桥,实为侗族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代表。当地人以此为豪,把它当作村寨的宝,祖祖辈辈都将守护它当成自己的义务。

吴文凤老人是“管桥委员会”成员。他说,这个委员会自打有桥就有了,是群众自发的,由两个村寨中年纪最大的6位老人担任。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对花桥进行日常的清洁、消防和看护。不准在桥上跑跳,不准牲畜过桥等,是村民们必须遵守的公约。一位侗族学者说:“花桥是我们侗族人生命中的桥,保护花桥是我们传承民族文化的方式之一。孩子们是唱‘地坪花桥传万代’的侗族大歌长大的。”地坪人在这种氛围中成长、生活,爱护花桥、保护花桥的意识已溶入他们的血液,他们为花桥做任何事都如同呼吸般自然,文物保护的民众意识在这里得到了最强烈的表达。

中国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71处,不可移动文物近40余万处,民众是这些文物最重要的保护神。如果每个中国人都能像地坪人一样,见文物被毁竟如丧考妣一般痛心;如果人们都能将文物视为民族文化之根、精神之源,把保护文物的意识自觉地传承下去;如果大家都能将保护文物当成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每位施政者都能如地坪乡政府一样,不遗余力地带头抢救文物;如果上述这些“如果”都不再仅仅是“如果”,那么,我们的先人和后人将会怎样感谢我们的一世之功…… (摄影石开继)


乡民手抬肩扛运回花桥构件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