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坚持“手脑并用” 培育实用人才

2004-1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唐永泽 卢兵 霍雄飞 我有话说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于1918年,其前身是由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它是我国教育史上的第一所职业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深受社会欢迎的实用型人才。

“始终遵循创始人黄炎培先生倡导的‘手脑并用’的职教理念,

始终坚持服务大众、注重实用、做学合一”是该校一贯的办学特色。特别是学校自1999年举办高职以来致力于“三个强化”―――“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强化、“面向第一线,着眼高技能”的强化、“产学研结合,学做创融会”的强化,从而形成了鲜明的高职教育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育人成效。

特色出自悠久的历史

学校创立之初,黄炎培就亲自确定了办学方针,即“手脑并用”、“双手万能”。他还与江问渔合作作词,自己作曲谱写了校歌,歌词的核心是“用我手,用我脑,不单是用我笔;要做,不单是要说,是我中华职业学校的金科玉律。”学校根据专业科目办起相应的附属工厂,请熟手工匠,教学生做工;添招艺徒,白天做工,晚上读书。

新中国成立后,中华职业学校于1952年更名为上海轻工业学校。1960年全校教师(除基础学科外)和一、二年级学生连同实验和实习工厂的设备搬迁至南京,定名为南京机电学校。学校继承和发扬“手脑并用”的职教理念,将“手脑并用,双手万能”确定为学校的校训,在校园显著位置塑起一尊高大的黄炎培先生铜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职业教育类型出现了由原先的中等教育层次向高等教育层次发展的需要。学院于1996年开始招收“五年制高职生”,并于1999年经教育部批准整体升格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在86年的办学过程中,无论是42年的上海“中华牌”,还是39年的南京“机电牌”,以及5年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牌”,学校都秉承和坚持了“手脑并用”的“金科玉律”。如今,“手脑并用”已成为学校的校园精神和办学特色,成为学校执着的办学理念和实践。

特色源于精神的传承

“手脑并用”是黄炎培作为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开创者所形成的职业教育思想的一个核心理念。这一根本原则和核心理念贯通和体现在办学宗旨、教育目的、教学过程等多个方面和环节。

黄炎培提出:“办职业教育,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他将“决心为平民谋幸福”列为“办职业教育须下三大决心”之首,认为职业教育“本身是平民化的,是为解决平民生计而产生出来的”。他出色地回答了办学宗旨所要回答的“为谁服务”、“对谁施教”问题。中华职业学校从其筹备、诞生之时起就充分履行了这样的办学宗旨。

从教育目的和内容来看,“手脑并用”的理念倡导和要求职业教育注重实用、注重技能。黄炎培先生创办的职业教育,一改传统的重书本、轻实用的倾向。从教学原则来看,“手脑并用”的理念倡导和要求职业教育手脑联动、做学融通,“手脑并用”作为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一条基本原则,它倡导和要求的是做学合一、知行统一、智能并重。

特色贵在不断的创新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自办高职以来,在继承和弘扬黄炎培先生倡导的“手脑并用”职教理念和办学传统的过程中,坚持与时俱进,结合新的社会历史条件和我国高职教育的实践,积极探索,赋予新意,进一步发展了“手脑并用”的办学特色。

如今,该校在办学宗旨的层面上依然坚持“手脑并用”,已由当年的“服务社会、服务平民”发展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即要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就业从业创业的能力,更好地满足社会人才市场的用人需求;在教育目的和内容的层面上坚持“手脑并用”,已由当年的“注重实用、注重技能”发展为“面向第一线,着眼高技能”,也就是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在教育原则的层面上坚持“手脑并用”,已由当年的“手脑联动、做学合一”发展为“产学研结合、学做创融会”,也就是从校方来说要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以产业为基础、以科研为先导,三者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协调发展,从学生方面来说要坚持把学习知识技能、参加实习实训、培养创新能力三者有机结合,融会贯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