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研讨会综述

2004-12-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建国 江华 我有话说

由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和温州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举办的“史学遗产与民族精神”学术研讨会日前在温州召开。共有50多名专家学者与会,收到论文40余篇。

关于史学遗产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一是马克思主义和唯物史观在这次研讨会上受到与会者高度重视。张广智提出要“回到马克思,发展马克思”,

认为唯有如此,才能永葆马克思主义史学之青春;蒋大椿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阐述历史学的本质,指出历史学的本质在于实践;施丁强调史学研究中必须坚持求实创新精神;邬国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将中国史学经世致用的传统推进到现代意义的高度,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史学新的功用观。二是集中探讨历代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史学家的史学思想。张越对20世纪前半期中国史家阐发古代史学理论进行了综合的评述,罗炳良论述了章学诚史学思想中的朴素历史主义色彩,李勇认为在李大钊传播的新史学观念中除了唯物史观外还有历史进步论和实证主义的观念,徐国利论及梁启超的新史学的建构及其对中国现代新史学建立的意义,王海晨讨论了胡适的学术精神与史学思想之关系。

与会学者对如何认识、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史学遗产也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朱维铮论述了史学史与文化史的关系问题,认为史学史不是孤立的自为系统,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曹守亮重评“十七年史学”,提出重视“十七年史学”的优秀思想遗产和有关史家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张剑平指出我们要抱着历史主义的科学态度,进一步研究和继承中国丰厚的史学遗产,以推动中国历史学在新的世纪有一个更大的飞跃;管成学和王兴文着重举证了当代史学的一些重大失误,说明史料考据对史学遗产继承的重要性;易兰分析了兰克史学的遗产及其在对中国近代史学发展的影响。

史学遗产中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及其现代价值也是本次会议的一个重要议题。蔡克骄认为民族精神是浙东史学的一大特色,贯穿浙东史学的整个发展进程,对区域文化和社会经济的塑造有着积极意义;钱茂伟从多民族中国史模式设计的理念、多民族中国史模式的体制、多民族中国史模式存在的利弊等方面,对历代多民族中国史的构筑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张子侠比较分析了分裂时期历史撰述的几种类型,进而讨论古代史家的国家认同问题;俞祖华、赵慧峰则从宏观的史学发展进程中讨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构成以及在当代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