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中国声音

2004-12-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何晴 我有话说

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历来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国际局势越是动荡多变,学术界的国际问题研究就越是积极活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近年来连续出版了《21世纪国际政治丛书》、《国际问题研究丛书》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材丛书》,自2003年3月以来,该院与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合作,连续推出了“北京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丛书”。这套丛书以全新的视角和动态的战略思维为特色,以撰著和编译为手段,对国际战略问题、全球政治与全球治理、亚太安全、东亚政治、中国周边安全环境、中苏关系、中日文化冲突与理解、西欧资本主义、非洲民族主义等近年来备受关注的课题进行了研究。整套丛书追求理论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内容涵盖面较广,兼顾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近日,笔者就21世纪国际问题研究的方向与特点等问题采访了此套丛书的主编、原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梁守德教授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李义虎教授。

问:冷战结束到后冷战时期的变化曾经引起西方学者的激烈讨论。如何以适当的理论来阐释和分析国际问题,对国内外学者来讲都是一个重大的挑战。中国学者应该站在一个什么视点上重新审视这个变化中的世界?

梁守德:我国学者十分注重从冷战结束到后冷战的变化,进行了较有深度的研究。他们以历史辩证法为方法和观察视角,对国际格局问题、单极化与多极化的关系、时代的主题、后冷战时期的基本特征等问题做了研究。在这种研究中,他们还充分吸收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有益成果,结合国际关系的现实进行了整合式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了中国式的综合思维的特点。这对我们重新审视国际关系的最新变化是有益处的。

问:在国际问题研究领域,西方学者不断地提出诸如“历史终结论”、“文明冲突论”、“民主和平论”等理论,这些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些国家对外政策的制定。我国学者应该如何作出自己的理论回应,并以此建构中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框架?

李义虎:近年来,我国学者一方面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成果,另一方面开始重视创立国际关系理论的中国学派。在某种程度上讲,国内的国际关系研究已经超越了翻译和引介西方理论的阶段,进入了独立开展研究的新阶段。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举办了多次大型国际学术会议,涉及“美国与东亚的关系”、“东亚经济合作”、“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国家安全论坛”、“中亚五国”、“日本修宪”等重大问题。这些学术会议的举办,进一步促进了国内国际关系学界与国外同行的学术性交流和合作,加深了相互的理解,也深化了对学术问题、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研究。可以说是以平等身份与国外同行站在一个学术平台上的认真对话,对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作出了自己的回应。

问:根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特点以及国际问题研究学科的趋势,今后国际问题研究的重点领域有哪些?

李义虎:虽然国内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和现实问题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展望今后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和理论的发展,我们还面临着一些值得重视的挑战。今后,国际问题的研究重点是进一步加强学科的建设、加强基本理论的研究,如对权力问题、国际格局问题、国际制度(国际机制)问题、地缘政治问题和无政府状态问题等的研究。同时,应该对重大的地区问题,如中东问题、朝核问题、欧盟一体化问题等的研究。还有,应该对大国关系,如中美关系、中俄关系、中日关系、中欧关系等的研究。这些问题都是现实存在的重要课题,也包含着理论上的成分。它们还与中国的对外政策紧密相连。因此,应该从理论、战略、现实三个层面加强研究,以取得一批有分量的研究成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