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有感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选

2004-12-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单三娅 我有话说

由国家财政部拨款、文化部具体实施的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今年已是第二届了(2003-2004年度)。作为本年度的评委,我与来自戏剧戏曲、音乐舞蹈、舞台美术、文艺评论、文化公司、新闻媒体以及管理部门的20几位评委一起,在40天的时间里,奔走于全国20余个城市,观看初选剧目演出,最终投出庄重一票。如今,第二届国家

舞台艺术10台精品剧目已经评出,经过沉淀和思考,回过头去再看我国舞台艺术的现状,心怀一种既兴奋又忧虑,既感艰难又见出希望的心情。

舞台艺术在文化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

舞台演出是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原始的,当然也是现代的。在21世纪的今天,在多媒体时代,虽然舞台艺术当年的风光不再,但它仍然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文艺形式娱乐着大众,这已经被大量事实所证明。然而舞台艺术工作者不能不面对的是,你想让观众花钱买票走进剧场,就要与时俱进,就要创新,就要有个性,就要感人肺腑。在市场经济中,舞台艺术有它的脆弱性,国家拨款扶持,确实是文艺工作者的福音。

第二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初选的30台剧目,是从全国申报的85部作品中选拔出来的,其中,戏曲12部,话剧6部,儿童剧2部,歌剧2部,舞剧6部,交响乐1部,歌舞1部,应该说代表了目前我国舞台艺术的最高水准。对于这些剧目,国家已在初选揭晓后先期投入了总共近1600万元资金资助其完善加工。综观这些剧目,都有较好的市场业绩:话剧《虎踞钟山》、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已经演出130余场,话剧《父亲》已在十余个省份演出270场,川剧《变脸》已经演出168场,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在国内外演出105场,京剧《膏药章》、舞剧《大梦敦煌》、话剧《万家灯火》、戏曲蒙古剧《满都海斯琴》均已有百场业绩,儿童剧《红领巾》已演出330场,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更是创下了在10多省市演出3400余场的纪录。民族音画《八桂大歌》也完成了80多场的演出。虽然这些演出场次对于我们这么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还不算多,但已经可以看出艺术家们努力地在市场上为舞台艺术争得了一席之地。

各地领导对舞台艺术十分重视

在各地观摩舞台艺术,全体评委有一个很深的印象,那就是各地的文化主管部门,甚至主管文化工作的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都对舞台艺术工作给予了十分的重视和充分的支持。他们认识到,好的舞台艺术对于人民群众的思想有着感召力,对于一个地区良好文化环境的构成也很重要,所以他们对文艺工作者给予了极大的尊重和理解。他们与评委切磋艺术,虚心请教,共商当地文艺发展大计。

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不是一种奖项,而是一个鼓励出精品的奖励机制,是国家对部分本来就有较好基础的舞台艺术作品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使之成为演得开、留得下、传得远的艺术精品,这个宗旨本身就是对急功近利之风的一种扭转,也是对树立长期精品意识的一种导向引领。评审组在所到之处大力宣传这个宗旨,使各地文化工作者和主管领导更加端正了争取精品的态度。评委张家声说,这次评选是一次艺术的长征,是宣传队、播种机,从这个意义上说,此言不虚。

舞台艺术还有几大误区

30部初选剧目,凝聚着我国文艺工作者的心血,确实达到了一定的艺术水准。然而也由于一些认识上的误区,使一些本来应该再上一个台阶的艺术素材和形式,没能呈现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在评选评议中,评委们指出了目前舞台艺术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方面:一,奢华有余,深沉不够。舞台的奢华之风非自今日始,也不是没有引发过社会批评,但是,这个问题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今日的舞台上,豪华服装、豪华舞美、豪华阵容已经成为主要的亮点卖点看点,创作者不是在这个艺术品种的本身形态上下功夫,不是在深刻感人上做文章,而是王顾左右而言它,以各种手段的任意介入来达到花哨热闹的目的。可以想见,这些“豪华”确实在金钱和精力上花费不少,但是与一些主创人员的愿望正好相反,过多的豪华场面不仅不会抓住观众眼球,反而因为与剧情无涉的堆积而割裂稀释了剧目本身的完整意蕴。这个问题在舞剧中表现尤为突出。对于豪华而没有深意的作品,大众的感受就像见到了露富摆阔而没有内涵的“大款”一样不能容忍。评委普遍感觉,现在的舞台艺术,震人的多,感人的少。

二,大喊大叫多,委婉细腻少。与舞台奢华浮躁之风相联系,如今在剧场看戏,震耳欲聋的音响已经不是个别现象。这次评委集中看戏,对这点印象颇深。这种现象在戏曲中表现最为突出。戏曲演员早已打破了多年来单凭嗓子唱的老规矩,不仅个个戴上了胸麦,有的演员还让音响师把音量调得大大的,藉此在高亢处邀得观众的喝彩声,仿佛不如此就显不出演员的本事。评委俞松林说,这简直就是破坏了戏曲最美的东西。评委叶小钢一语中的地说,这种大喊大叫的作风,消解了艺术的精神价值,破坏了艺术的诗意。笔者以为,这种演剧方式直接导致的不良后果是,它使观众在对高分贝的炫技的期待中忽略了那些深沉委婉的诉说和艺术的细腻之美,长此以往,将导致观众欣赏品位粗疏,鉴赏水平下降,而最终又将反过来破坏艺术的生存环境。

三,名家大揽,各地趋同。在各地各剧种的节目单上,评委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名字,他们大多是京沪等大城市的专家名角,有的身兼两部戏曲的导演,有的充当两部舞剧的主演,有的还是多部作品的作曲,这就是艺术界近几年非常盛行的所谓“强强联合”的结果。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并不万能的专家创作出的艺术品有趋同倾向,使本来地域性很强的一些剧目剧种丧失个性;同时,这种方法也剥夺了当地人才的锻炼机会,不利于艺术人才的发育成长。

艺术家还要在“三贴近”上下功夫

这30部舞台艺术作品,大部分已经没有了空洞的说教,而是更加注重艺术表现力,注重表现人性和人情,比如京剧《膏药章》表现小人物矛盾心态有声有色;梨园戏《董生与李氏》刻画人性入木三分妙趣横生;话剧《父亲》写改革时代工人阶级气概真实感人;黄梅戏《徽州女人》以一个女人的悲剧一生映照了一个时代;儿童剧《一二三,起步走》以滑稽戏的活泼样式表现儿童的心理成长;京剧《班昭》以续汉书的种种磨砺使人生出命运之慨叹;话剧《虎踞钟山》以无产阶级政治家的一段往事表现了共产党人的胸怀;话剧《万家灯火》通过危房改造透视了各种社会心态;舞剧《大红灯笼高高挂》控诉了对人性的扼杀,等等等等,应当说,艺术家们在开掘生活、塑造人物上确实颇费思量,也取得了相当可喜的成果。

但是,平心而论,我们的艺术家离群众、离生活还有不小的距离。他们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观众的欣赏脉搏,不知道什么能使观众情动于衷;他们常犯主观主义的毛病,把自己认为好的强加给观众;他们有时过于自信,而忽略了观众的感受。所以,评委杨威说,我们的艺术不那么“纯真”和“纯粹”了。看来,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当2003 2004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的10部精品剧目最终揭晓,当我们的工作划上一个完满句号时,我们有欣慰,有遗憾,有期待,也有信心。其实,艺术精品是在一个良好的大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一位艺术家都为精品作出了贡献,不管他的作品是不是最终进入了前10名;同时,每一位艺术家也都还要努力,因为我们的艺术品应该更精湛些,更深沉些,与民众更近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