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课外书危机与人文精神缺失

2004-12-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单士兵 我有话说

书籍是引领人类精神成长的捷径,而对校园的孩子来说,健康的贴近他们心灵的“课外书”,对他们气质、智慧、修养、能力的提高,对他们人文精神的提升,必然起到极其重要的功效。不过,12月2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则消息告诉我们,今天孩子手中的“课外书”已经名不副实,76%都是考试类书籍。

在这样

一个多样化时代,孩子需要应对各种各样的机遇与挑战。因此,我们的孩子太需要广泛涉猎各类课外出版物,不断更新他们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综合竞争能力了。然而,孩子们手中的“课外书”多为“考试书”,我真的很难想象,这些孩子心灵的原野将会何等苍白一片。

12月20日《新民晚报》上的一则报道,同样让人担心。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2003级学生不久前在福州的某小学作了一个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仅有25%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学生的文化品位比较西洋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人文教育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推论,我们的学生大面积人文精神“缺氧”。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重的。但可以肯定地说,学生阅读面的狭窄,阅读层次的浅薄,是人文精神匮乏的重要原因。其实,给予学生人文营养,仅仅依靠中学语文课本,是远远不够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学语文教材已经成为一种被语法、词汇和结构等因素肢解的机械僵化的知识与技术教育,很难给学生带来思想陶冶和人文情怀。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能否有机会品味丰富有益的“课外书”,显然极其重要。可是,名不副实的“课外书”,最终只能造成学生阅读的单调,造成个性缺失和创新不足。更重要的是,学生的身心长期陷于“考试类书籍”之中,只能增加他们的紧张情绪。

那些渗透着一定的人情美、人性美的“课外书”,是传递人文教育极其重要的手段,对提高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整体素质和道德水平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学生的“课外书危机”,从某种意义上说,造成了“情感和价值”的教育功能的弱化,造成了人文精神的危机。这种现象,值得有关部门反思。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