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汉堡:凝聚中德友谊的城市

2004-12-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野 我有话说

记者因工作关系去过几次汉堡,但都是来去匆匆。在不久前汉堡市举办汉堡德中峰会时记者有机会全面了解了汉堡,没想到汉堡与中国有如此深的渊源。

汉堡被生活在这里的中国人戏称为“汉人的城堡”,这种解释绝不是汉堡城的原意,但也不无道理,因为中国与德国的交往始于汉堡,中国人现在仍愿意聚集在汉堡。据

此间史书记载,早在1731年第一艘中国开往德国的商船就进入汉堡港,船上装满了中国的茶叶和瓷器,从此中德两国贸易开始来往。1861年普鲁士外交使团从汉堡乘船来到中国天津,后转道北京访问,并与中国政府签订了《中德条约》,这应该是德中两国官方交往的开端。1896年从清政府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宝座卸任的李鸿章也到过汉堡。当年慈禧太后决定让李出访欧美,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和外交等情况。6月13日李鸿章到德国后专程来到汉堡,拜访了有“铁血宰相”之称的俾斯麦。记者在参观俾斯麦故居时看到李鸿章与俾斯麦的合影、当时报纸上的文章以及两人的谈话记录。李在离开汉堡后给俾斯麦写了一封感谢信,信中这样写到:“仰慕毕王(指俾斯麦)声名三十余年,今游欧洲,谒晤于非得里路(俾斯麦住地名称)府第,慰幸莫名。”

进入21世纪,中国与汉堡的交往更为密切了。汉堡已经成为中国在欧洲的一个商务中心,目前已经有340家来自中国的公司在汉堡落户,700多家汉堡公司和中国保持着商务联络。汉堡港在中德两国贸易往来中起到了桥梁作用。汉堡港每年的?吐量为600万个集装箱,而去年汉堡港与中国之间的运载吞吐量就达140万集装箱,也就是说,汉堡港近五分之一的货物是从中国海运到这里或是从这里运到中国的。

说汉堡是中国人的城堡并非言过其实。汉堡州政府为了促进德中贸易的发展,专门设立了一个德中合作办公室,那里的工作人员大都可讲一口流利的中文,他们负责中国企业和德国企业的协调工作,并对中国项目的实施提供各种支持。在政府部门中设立专门负责德中业务的机构在德国各州中是绝无仅有的。汉堡还有许多与中国有关的唯一项目:汉堡每年要在首都柏林庆祝中国的中秋节,届时邀请上千位德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各界名流参加,扩大中国的影响;汉堡每两年定期举办一次中国文化节,宣传中国的文化传统和人文景观;汉堡的政府官员每个人都有中文名片;汉堡市政府的官方网站有好几个中文网页;汉堡有中文名称的街道路牌。中国人在汉堡很受尊重,他们的地位与在其他德国城市也不同。一位在慕尼黑工作的同行说,在慕尼黑德国人见到中国人总爱问,你在哪个餐馆打工。而汉堡人遇到中国人则是问,你在哪家公司供职,是做什么业务的。汉堡市长冯・伯伊斯特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为了方便中国企业到汉堡投资,我们必须为他们提供各种优越条件。他举例说,我们将在德国建立唯一的一所中德双语高级中学,将在汉堡大学医学院开设一所中医研究所,汉堡大学还将设立学制为一年的“聚集中国―国际经济商务硕士课程”。

汉堡商会的负责人告诉记者,为了巩固汉堡作为中国在欧洲的商务中心地位,汉堡政府对未来六年与中国的商务发展制定了以下几大目标:到2010年汉堡和中国的贸易额要从目前的42亿欧元翻增到80亿欧元;与中国相关的集装箱吞吐量从目前的140万箱提高到200万箱;吸引更多的中国排名前五十家大型企业到汉堡投资。

凡是到过汉堡的中国人都会很快喜欢上这座长河与大海结合的美丽城市。汉堡虽然是一个工业大城市,这里有造船、炼油、电子、精密机械、光学及化工等大企业,但由于该市注重环境保护,大面积种植各种花卉、树木,使其在德国被列为德国绿化最好的城市之一,汉堡的绿地占全市面积的一半,风景保护区和自然保护区占全市区面积的28%,汉堡市有120座公园。“绿城”的名字也由此而来。汉堡地处易北河及其支流阿尔斯特河与比勒河的汇合处。由于城市建在水乡泽国,各种大小桥梁达2000多座,远远超过威尼斯的桥梁数目。

作为新闻记者也不能不来汉堡。这里不仅有德国最大的官方电视台,还有德国发行量最大的小报《图片报》、著名的德新社、《时代》周报、《明镜》周刊等。德国20份发行量最大的报刊有15份在汉堡出版发行。汉堡媒体经济的年营业额超过200亿欧元。可以说汉堡是德国的新闻中心,是“制造头条新闻”、传播“国内外政治丑闻”的基地。

汉堡人开玩笑说,世界上的儿童从懂事那天起,听说的第一座外国城市名称肯定是汉堡。因为孩子们到肯德基或麦当劳一类的快餐店时都会吃到汉堡包,尽管汉堡包与汉堡市没有任何关系。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