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作好这篇大文章

2004-12-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凌翔 通讯员 祁晓 刘涛 我有话说

海洋环境保护法是必修课,海珍品养殖技术是核心课,市场经济知识虽然枯燥,可也有许多人选学――这是记者在胶南市渔民转业培训班上看到的一幕……隆冬时节访胶南,记者发现这里的农民教育一如盛夏般火热。

政府“埋单”――蓝领工人和农技能手“破土而出”

2003年初冬,胶南市委

书记张大勇在调研过程中,从该市东西部农民们的不同思维模式看到农民的差距,体会到对农民教育的重要性,决定加大对农民的培训教育。胶南市镇两级在2004年间拿出了近1000万元资金,依托职业技术学校,实行“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的模式,计划对所有有条件的农民全部免费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仅半年多时间,就已培训8000人,安置就业7600人。

胶南市围绕青岛“四大产业基地”和本市重点发展的橡胶、化工、汽车、船舶、旅游等产业,不断优化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先后增设物流机电、橡胶、旅游等20多个专业,每年为企业输送技术工人2万多名。据调查,目前该市现有各类职业学校17所,在校生3.7万人。民办黄海职业学院已发展到1.8万人办学规模,成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典型学校。对非转产农民的教育,胶南市以农广校和成教中心为阵地,现已累计培训绿色证书学员2.1万人,有1500多人获得了农民技术员、农民技师证书。

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和阵地建设比翼齐飞

培训农民,是对农民的“给予”,然而,总有一些人不能理解。

在西部一偏远镇便遇到这样一件事:镇里一边给免费培训完的农民鉴定发证,一边却有人讨要误工补贴。“政府花钱培训,群众并不买账”――这使张大勇深深意识到,在对农民开展技能教育的同时,还得加上思想政治、社会公德、法治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胶南市委研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农民教育的意见》,并组织专门力量编写了通俗易懂的《农民思想教育读本》。为了增强教育培训的有效性,胶南市充分发挥市委党校、职业技术学校、成教中心、人口学校以及新型经济社会组织和各类行业协会的作用,不断扩大农民教育覆盖面;探索开展市直部门机关科室和机关干部联村联户活动,组织干部深入基层,进村入户,在面对面的沟通交流中教育和感化农民,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在抓好日常教育的同时,从去年开始,他们把每年12月份作为“农民教育月”,集中开展丰富多彩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以增强农民教育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与此同时,该市还先后投资1亿多元,建起了19处镇级文化中心、8处文化站和862个村级文化大院,60%以上的村建起了阅报栏。市文明委每年发放100万元的奖励资金,专项用于文明村庄建设。市财政投入525万元,在农村建立了500处现代远程教育站点,目前已开通131个。

穿针引线――“教育”和“给予”交互发力

“教育农民,不仅需要言传身教,更要强化服务意识。”――这是胶南市市委一班人的共识。

2004年,他们选派120名机关干部组建农村工作队,进驻全市30个后进村,半年筹资315万元,帮助农民整修道路、兴修水利、发展生产,群众十分满意。所帮扶的30个村,不仅没有发生一起群众上访的事,农民收入也都有大幅度增长。

“给予农民的过程是教育农民的最有利时机”――这是胶南从实践中总结出的经验。2003年,胶南市级财政向“三农”转移支付了4000万元,2004年又出台了一系列惠农措施,将转移支付增加到1.1亿元,全年的各项涉农资金达到5亿元。同时,该市各职能部门还紧紧抓住每个“给予”的机会,全方位加强农民教育,不仅使困难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而且在全市农民群众中树立起爱民、亲民的良好形象,增强了党委政府的凝聚力、亲和力。市农村信用社信贷员深入到农户家中服务,仅2004年上半年就发放支农贷款1.9亿元。

不仅要给予农民,更重要的是教育农民增加生产性收入。胶南市把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培育农村民营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实施了200多公里通村路工程,解决了100多个村的吃水问题,并计划到2006年实现村村通柏油路,到2007年全部解决农村吃水难问题。良好的基础设施为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许多农民利用这一时机,将房屋等闲置生活资料转化成生产资料,发展“家庭商店”、“家庭旅馆”和“家庭工厂”,掀起了新的创业高潮。2004年上半年,胶南市新增个体工商户2611户,全市民营经济营业收入达到320226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9%和24%。农民现金收入也创历史新高,达到2359元,同比增长13.5%。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