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广西民族学院:“三大创新”彰显办学特色

2004-12-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 李伟红 我有话说
广西民族学院外国语学院最近洋溢着喜悦气氛,学院近年来研究和探索的《外语非通用语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项目成果获得广西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开放式培养从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实习场地三大方面对传统的外语非通用语人才培养进行了创新,培养了一大批外语复合型人才。

跨国学习创新培养模式

1993年起,广西民族学院在全国首开先河,创造出外语非通用语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

学校本着“对等”和“互惠”原则,派学生到越南、老挝、泰国、柬埔寨等语言对象国学习,对方则派他们的学生到广西民族学院学习。在人数对等的情况下,两校采取互惠政策,减免一定的学杂费,此举极大地起促进了双方的交流与合作。以前,广西民院非通用语种只有部分学生出国留学,1993―2000年到语言对象国留学的学生仅有174人,而2001年到2004年达到了394人。东南亚国家到广西民族学院留学的学生也逐年增多,由1993年的19人到2004年的218人。除了互派留学生外,两校还互派教师到对方学校教授本国语言和文化。目前,广西民族学院已与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等国的33所高校和机构签订了交流和合作协议书。

三大课堂创新课程体系

开放式培养模式强调语言学习的同时,注重语言与文化、语言与技能、语言与实践的三结合,因此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

一是增设通识课和基础课。原有的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结构模式被打破,在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必修课之间,增加了通识必修课和选修课、通选课和学科基础课。

二是调整专业课程。把专业课程主要分为专业技能、专业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三个板块,突出语言与文化结合、语言与技能结合、语言与实践结合,增设了当代国际关系理论、东南亚历史与现状、同传翻译、泰语计算机运用等多门课程,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技能,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三是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校积极落实“两课”教学工作,实施文明修身工程和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工程,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学习,建立学生诚信档案,评比文明班级、文明宿舍、文明大学生等。该院的思政网站在广西教育厅的评估中,获优秀等级,成为广西高校两个最好的思政网站之一。

两大资源创新实践场所

外语非通用语专业的实习单位和场所都比较少,实习难一直是面临的最大问题。外语非通用语人才开放式培养模式充分利用国内国外的资源,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

在国内,四大教学实践形式拓宽学生实践渠道。一是课堂实践。外语口语、听力、视听说、外台等课程均为实践性课程,实践性课程贯穿本科四年教学。二是语言实习。学校定期安排学生到边境地区的对外广播电台、东南亚研究所以及各种旅行社实习。三是积极指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外语竞赛、外语角及其他第二课堂活动。四是灵活安排短期语言实习。如广西南宁举办的国际民歌节、首届东南亚农业博览会、芒街中越边境举办的边贸洽谈招商会等,学校都派出非通用语专业学生做翻译或开展志愿服务。

在语言对象国,学生的实践形式更多。在柬埔寨金边皇家大学,中国留学生往往安排跟柬埔寨学生一起上课,一起生活,每个月都给学生安排一次第二课堂活动,如参观名胜古迹、浏览国家博物馆、看戏、看电影等,留学生还可以参加访柬代表团的陪同、接待、后勤等工作。

开放式培养模式的成功运作,为广西民族学院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开拓性、创新性的实践型、应用型外语人才。不少学生毕业后成了所在单位的骨干、专家和先进人物,如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解放军南海舰队某部龚允冲上校就是广西民族学院越南语专业的毕业生,有的毕业生还曾担任国家领导人的翻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