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打破坚冰――我国新闻出版领域体制改革成效卓著

2004-12-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曲志红 我有话说

一场深刻而巨大的变革,正在我国新闻出版领域悄然展开。

阳春4月,组建数年的中国出版集团不动声色地更名为中国出版集团公司。虽仅仅在原来名称的最后增加了两个字,但这两个字的意义却十分重大,它标志着这家最引人关注的出版集团正式转制为企业,成为我国第一家企业身份的出版单位。

而即将告别2

004的12月下旬,《北京青年报》的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内地传媒企业海外首发上市“第一股”。

随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这样的“突破”或者“第一”越来越多。

全国3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中,属新闻出版系统的就有21家。一年间,这些试点单位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勇于开拓,以发展为主题,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在理论、实践和工作上都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邬书林概括一年多的试点工作说 稳步推进,势头良好。

转制,打破体制束缚的瓶颈

有业内人士将2004年称之为新闻出版业的“转制元年”。的确,困扰多年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问题,在这一轮的改革中有了明确的解决方案,“转制”也就历史地成为今年新闻出版发行领域改革中的“关键词”。

根据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的说法,新闻出版单位的转制由两个层次,第一是指一部分经营性事业单位转变为企业;第二是一些已经转为企业的新闻出版单位,将由单一的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制企业。

一年多来,转制后的试点单位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激发了生机和活力。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是我国最早成立的出版集团,他们认定的目标是,建立现代出版、制作、营销体系,建设有全国影响力、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现代传媒集团。他们将旗下13家出版社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集合各自的资源优势,采用全新模式运作,形成了强大的文化生产能力。

激活,从内而外做大做强

面对市场经济的大潮,面对日益激烈的国内国际竞争,每一个新闻出版发行单位都面临严峻挑战。转换机制,深化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激发企业内部活力,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是全行业必然的选择。

四川新华发行集团3年来完成了全省除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以外的18个市、94个县(市、区)新华书店的“事转企”改革,全面变革新华书店延续半个多世纪的旧体制。到2004年4月20日,四川112家新华书店5678名国有事业单位正式职工全部转换了“国有身份”,其中,2000多名职工通过竞聘上岗,3000名职工自愿选择分流。包括董事长在内的领导干部一律取消行政级别,彻底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同时,还取消了沿袭几十年的事业结构工资制,实行岗位绩效分配制度。

市场化的用工和激励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员工的热情,敬业爱岗蔚然成风。集团在改革中逐步完成了从行政式管理向产权管理、从事务性管理向战略管理、从计划管理向绩效管理、从单点管理向系统管理、从定性管理向定量管理的过渡,建立了母子公司管控模式,初步形成了“管而不死、活而有序”的运行机制,激活了企业的内在动力。

据统计,目前,所有试点单位国有资产增值率达到30%以上,经营效益平均增长了20%以上。

归位,政府职能只“管”不“办”

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要求政府主管部门转变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离,依法行政,由“办文化”转变为“管文化”。

广东省为此作出的大手笔动作,成为2004年新闻出版体制改革中的一大亮点。广东省出版集团从成立到重组历时4年,其实就是集团在人员、资产、利益和管理等方面与政府管理部门逐渐剥离的过程。到今年6月,广东省新闻出版局与出版集团彻底实施了政企分开、管办分离,将原由省局直接管办的13家企事业单位以及广东新华发行集团的国家股,连同这14家单位的党组织关系,干部管理关系一并划归到集团,之后集团整体转制为国有独资公司并授权经营国有资产,为塑造真正的市场主体扫除了体制性障碍。

广东省出版业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的改革,划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无论对政府还是对企业,今后的职责和任务都将更加艰巨。如整个新闻出版领域的改革一样,打破坚冰,就意味着潮涌将临。(据新华社北京12月30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