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正确看待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005-0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郑志国 我有话说

人口老龄化是指一定范围内(通常为一个国家)的老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上升并超过某一界限的状态。按照西方国家流行的标准,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人口超过总人口的7%,就视为老龄化。1953 2000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由4.41%上升到6.96%,现在可以说已经迈进了老龄化的门槛。

作为世界上

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老龄化是在人口总量超过适度规模、走向极限规模的过程中出现的。研究表明,我国的适度人口或理想人口在7亿左右;如果按世界平均人口密度计算,人口总量在5亿左右更为适宜。这在目前看来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各方面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我国国土资源可承载的最大人口规模,即极限规模在16亿左右。把人口总量控制在极限规模以内是十分紧迫而艰巨的任务。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大幅度降低了人口自然增长率,少生了大约3亿人,从而延缓了人口总量达到极限规模的进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老龄化。事实上,我国在人口总量控制和老龄化之间有一种历史选择:要么严格控制人口总量而在本世纪初进入老龄化,要么放松人口控制而使其在本世纪初达到极限规模。我国选择了前者,尽管付出了加速老龄化的代价,但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把人口控制在极限规模以内赢得了主动。

众所周知,我国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其中人民物质文化需要的日益增长是由人均需要量上升和人口增长两个因素推动的。人均需要量上升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表现,也是发展社会生产的内在动因。人均需要量在多大程度上得到满足,不仅取决于社会生产水平,而且受制于人口增长速度。只有不断提高人均财富拥有量,才能逐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社会养老能力。1953 2003年50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价格计算由824.0亿元增加到117251.9亿元,增长141.3倍;同期全国人口由5.9亿增加到12.9亿,约增长1.2倍。新增人口消耗了一半以上的新增国民财富,使得人均生活水平提高相对缓慢,实际上也降低了社会、家庭和个人的养老能力。

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还比较合理,存在所谓人口红利。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不断发展,如期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就有能力和条件解决人口老龄化所引起的各种问题。

首先,要千方百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和健康运行,增加就业,提高效率,尽可能多地创造和积累财富,为解决老龄化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在制定发展规划和调整经济结构时应当更充分考虑人口总量及其结构变化,密切关注老龄人口增加所引起的社会需求和资源供给变化,力求经济结构调整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相适应。老龄人口总体上属于弱势群体,如果社会经济发生动荡,出现萧条或严重通货膨胀,老年人往往首当其害。因此,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持国民经济健康运行,避免大起大落,对已经步入老龄化的社会至关重要。

其次,改进劳动就业制度,调整收入分配格局,让包括老龄人口在内的全体人民合理分享社会财富。劳动就业和分配制度既要有利于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充分发挥在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又要有利于社会养老。建立社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个人共同负担养老的制度,让所有的劳动者从就业之日起就开始为养老积累。

再次,建立包含多个层次、多种形式的覆盖全社会的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养老事业。制定和完善养老法规,据此在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内的各种经济成分中推行社会养老保险。在建立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以良好信誉和优质服务来吸引人们参保。

最后,坚持和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政策,实行计划生育与养老结合配套的奖惩措施。我国不同区域的人口分布、密度和年龄结构存在差异,各地可以采取一些适合本地情况的措施,但全国需要保持重大人口政策和生育政策的统一,以利于确保人口总量控制目标的实现和积极应对老龄化。城镇长期实行的一些奖励计划生育的有效措施应当坚持。目前正在农村进行计划生育奖励与养老挂钩的新办法试点,初步结果表明有利于解决农村计划生育家庭的养老问题,深受农民欢迎。把社区计划生育工作与改善养老条件有机结合起来,使两个方面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