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语文问题”不可忽视

2005-01-0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鸿国 我有话说

日前,毛志成教授在《人民教育》撰文,提出“语文问题”。就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这个范畴而言,问题确实不少。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语文课程的定性与定位问题。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问题,新的课程标准有精辟的表述。当前最让人担忧的是对语文课程的简单化、浅化

、矮化。有人认为语文课也不过是认几个字、读几本书、写几篇文章,没有什么可学的,不少人认为语文课学不学一个样,误几堂课没有什么,所以很多学生不愿学语文,不在语文学习上下功夫,语文成了一门无足轻重、让学生厌倦而无奈的课程。这是一种很危险的潮流。这种无知与浅薄造成语文教育大打折扣,含金量太低,严重降低了语文课程质量与人才质量,出现了语文大滑坡,中学生乃至大学生写字歪歪扭扭,错别字连篇,写文章辞不达意、文理不通,一代青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没有沃土,哪有硕果,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与文化底蕴,哪有高素质的人才!

――语文教育过程的“倒行逆施”。语文是一门最贴近生活、最丰富多彩的课程。为什么有些小学生、中学生讨厌语文课呢?根源不在孩子,是我们做教师的违背规律,反其道而行之。语文课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二是语文学习的个性化。语文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学生掌握这个工具不是靠教师在课程的“言说”,而是学生充分的“践行”,在语言实践中自得、自悟,关起门来抱着一本书是学不好语文的。写作本身就是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过程,而我们的老师却让学生坐在教室里,远离生活,脱离实际,闭门造车,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周而复始,年复一年,学生听到作文就头痛,写作文成了学生最讨厌的事。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的传授,语文能力的培养,更要重视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感悟又是独特的、多元的,这就是语文教育的个性化。对学生的教育熏陶是在个性化的阅读、写作过程中完成的,即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养成,也不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而是一种个性特征与创造性的展示,因而语文教育没有“标准答案”。我们的教师试图按照自己设计的模式与程序让学生就范,循规蹈矩,整齐划一,最终还不是画虎不成反类犬,其结果适得其反吗?

――语文教育方法的本末倒置。语文学习是一个个性化的实践过程,学生的兴趣、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参与是第一位的。阅读,要学生自己感受、理解、欣赏、评价;写作,要学生自己观察、积累、思考、提炼,写真情实感,写独特感受,倡导自由阅读,自由表达。反之,一切由教师包办代替,让学生完全按教师的思路阅读、写作,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学生只有在语文实践中自读自写、自学自悟、自创自新,才能真正提高语文素养,培养实践与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要解决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就要认真学习新的课程“标准”,树立语文教育新理念,跳出旧的窠臼,走出一条语文教育的新路。为达此目的,我们必须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关系:

一、工具性与人文性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是一条纲。语言是工具,是载体,它是语文课程的外在意义和价值,是语文课程的“形体”。人文性是指语文实践活动是人的生命活动,是人的实现自我成长、完善人性的过程,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意义,是语文课程的“灵魂”。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就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学习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熏陶思想感情,发展个性,塑造人格的过程,这是工具性与人文精神的结合,它的结合体就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说明语文课程不仅要学习语言,还要张扬个性,传承文明,注重人的完整性和多样性,是一个“全人”的教育。因此任何片面强调一个方面的作法都是错误的,都不会完成语文课程肩负的使命。

二、课本、课堂与实践

实践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特征,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养成,不是靠教师的说教,而是学生自己践行。这里面起码有以下两层含义:

小课堂与大课堂。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若把学生的学习空间限制在课堂、课本这个小圈子里,把学生的语文学习与丰富的社会生活隔离开来,这将是一潭无源的死水。课堂学习是基础,教材文本是中介,教师要指导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生活,课内课外结合,在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与语言环境中听、说、读、写,学以致用,这才会学到真本领。

小阅读与大阅读。“标准”对中小学生的阅读量是有明确而严格的要求的,这是一个突破。语文素养重在积累、沉积、继承,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不会形成好的语文素养,厚积才能薄发。课外阅读也是一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扩大视野,增大阅读量,读天下有用之书,继承先人优秀的文化遗产,才会开拓创新。奇怪的是很多家长不让孩子读课外书,很多学校限制学生读课外书,不少语文教师也不敢放手让学生读课外书,这个怪圈成了扼杀学生学习语文积极性的无形杀手。

三、教与学

记得一位教育专家询问女儿学习语文的感受时,女儿说:学习语文,越听老师的话越学不好。真是童言无忌,一语道破“天机”。教师的作用不可否认,但教师的辛勤耕耘要获得好的收成,必须符合两个条件,一是遵循学科规律,二是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否则将会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在课程改革中,教师更新观念,转换角色,改革教法是成败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对语文学习来讲尤为重要。语文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无为而治”,无师自通,孩子学说话,不就是“自学成才”吗?语言这一工具是在模仿与运用中学会的,光靠教师讲语法、学生背字词恐怕会致“聋”致“哑”。读书是学生自悟自得的过程,是个性化阅读的过程,任何人不能代替或强加;写作是创造性劳动,更偷不得半点懒,别无捷径可走。教师的责任是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进而培养学生的爱好,为学生创设学习语文的环境与条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时指导、点拨、讲评,让学生在课堂上,在语文实践中,自主、合作、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仅让学生“学会”,更要让学生“会学”,为终身教育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