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打假切勿伤真

2005-01-0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周文斌 我有话说

近几年来,科技界掀起了一股学术打假之风。这可能与科技界存在的不端行为以及社会上有人以科学之名贩卖非科学的东西有关。对于那些以事实为依据维护科学真理、捍卫科学尊严的打假之举,我们是深为赞成的。

然而,令人忧虑的是,有些所谓的打假却真假不分,将那些与自己的看法相左的成果或不能以现有西方科

学理论来解释的成果,一概斥之为“伪科学”而加以打击。例如,有人将我国的整个中医定性为“伪科学”,其理由就是因为中医不能用现代医学的病理、药理知识来解释治疗疾病的道理。中医即使能治病,也只能是“歪打正着”。由此不难看出,他判别真假科学的标准就是现代西方的科学理论,只要某种学术被他认定不符合这个标准,就一定是“伪科学”,就该挨打。这样的做法,不仅使我们从感情上无法接受,在事实上也无法站得往脚。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进步和检验,怎能简单地用“伪科学”三个字来加以贬斥呢!如果此说成立,那真是科学的悲哀。

打假不应伤真,这是一个最浅显的道理。学术打假与商品打假不是一回事,也是一个浅显的道理。对于商品来说,非真即假,打起假来标准明确;但对于科学来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问题,打假的标准也就不好掌握。科学中有已被人们认识了的科学和尚未被认识或尚未被完全认识的潜科学(亦称前科学)之分。对于潜科学来说,打假不慎,往往就容易伤真。现有的科学知识也并非绝对真理,应该有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我们不能把它视为万古不变的教条,也不能把它当作检验科学真假的标准。另外,由于文化传统不同,哲学思维方式的差别,不同的地域或不同的民族也有着不同的科学认同,西医和中医就分别代表了认识事物的不同方法和不同途径,根本不是简单的此真彼假的问题。科学的这种复杂性,决定了人们对待科学真假的态度必须慎之又慎。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打假而不伤真呢?唯一的办法就是靠实践。如果你觉得某一学科或成果有伪科学嫌疑,不妨多做点调查研究,拿出研究结果来证伪。那种坐在家里充当科学判官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也不可能不出错误。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对科学上的是非问题,应当采用学术争鸣的办法来解决,不要随便扣上“伪科学”的帽子,一打了之。争鸣的过程是一个求真的过程,也是一个科学普及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真理会放出光辉,错误会得以显现,科学会得以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