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明植阡陌 新风沐田野

2005-01-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 顾瑞珍 我有话说

近年来,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新风吹遍希望的田野,给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注入了源源动力,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生机勃勃。各地群众普遍反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为老百姓办了实事,办了好事。

大力创建文明生态村探索精神文明建设新路子

近两年来,各地在开展农

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时注重实效,不断探索新的活动方式,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海南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与实践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结合起来,大力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截至2004年11月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态村4800多个,占自然村总数的20.6%。文明生态村创建活动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脏乱差的面貌,经济得到持续发展,农民素质得到极大提高,社会风气有了明显转变,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农民群众说,创建文明生态村,干部有政绩,农民得实惠。

各地还把握全局,高点站位,使创建文明生态村活动成为推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和重要平台。河北省衡水市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为正副组长的领导小组,抽调有关部门30余人集中办公,拨付专项经费,综合运用宣传、教育、建设、示范等手段,加大农村思想文化阵地、队伍建设和文明意识、科学生活方式的传播力度。

在创建文明村时各地注重以科学发展理念为指导,不断把文明村的创建工作引向深入。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姚圩镇对全镇102个自然村进行全面测量、规划,制定35条文明村建设标准。目前全镇已有54%的村庄实施高标准的建设,有80%的村庄实施了生态村的改造。其中32%的村庄已形成“村在绿中、绿在水中、水在景中、景在村中”的良好格局;90%的村庄普及清洁能源和粪便无害化处理,部分村庄实现了管线下地、宽带入户。各地实践表明,文明新村创建活动,抓住农民群众思想上的兴奋点,找准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结合点,进一步激活了群众追求文明的热情,也为创新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开阔了思路,提供了载体。

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在深化改革、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问题。近年来,各地把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作为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抓实抓好,有力促进农村“三个文明”协调发展。

“民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近年来,由于信用缺失,制约了农村、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山东省东营市文明委以文明信用资质评定为依据,以优惠放贷政策为动力,以文明信用单位创评为载体,开展以诚信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对各文明信用单位优先安排项目资金、贷款,全市农信社共核发农户、个体工商户贷款证28.49万个,累计发放贷款96.29亿元。截至目前,全市已命名“文明信用乡镇”21个,“文明信用村”684个,“文明信用企业”61个,“文明信用户”9.9万户,“文明信用工商户”2333个,2005年力争全市60%以上的村镇、农户达到文明信用标准。

针对近年来农民思想道德领域还存在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各地还积极开展农民道德评议活动,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重庆江津市建立农民道德评议组织,规范评议内容,健全评议制度。对涉及违背道德规范的言和行、人和事进行评议,通过批评、教育、感化,转化被评议者的错误思想,纠正不道德行为。道德评议活动使村民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建设的主体,实现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目的。

发展农村基层文化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把发展农村基层文化摆到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来抓并取得显著成效,成为近年来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大亮点。

各地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不断满足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广西壮族自治区武鸣县大力推进全县群众性文化活动,培养以县歌舞剧团为主的专业队伍,深入厂矿、乡村,向群众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全县机关、企业、农村、学校组建了90多支业余文艺队伍,利用业余时间自编自导文艺节目,为广大群众提供丰厚的精神食粮。狠抓县乡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全县218个村 社区 共有村级文化室170个,形成了以县城为龙头,乡镇为枢纽、村为基础的三级文化网络,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农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面对广大农民对精神生活的新情况、新变化,如何切实提高建设先进文化的能力,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占领农村思想阵地,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河南省焦作市积极实施“千村宣传文化工程”,切实加强村级宣传文化阵地建设。目前已建成农村文化中心1737个,占行政村总数的95.5%。农村文化中心为农民提供了活动的场所,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强化了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满足了群众对知识的渴望、对娱乐的向往、对技术的需求。

为贴近农村的实际和农民需要,架起先进文化和农民之间互通的桥梁,解决农村文化阵地萎缩,农民精神生活贫乏的问题,福建省南平市以下派干部和文明单位“互动联动”“共建带创”文明村镇为契机,创造性地将先进文化导入祠堂、庙堂和废旧的会堂、礼堂,把民间自发的民俗文化活动,在继承、创新、扬弃、升华中提升。

实践证明,只要精神文明建设与百姓精神文化需求相结合,就会受到农民的欢迎,取得看得见、摸得着的良好效果。目前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仍十分繁重,各地必须从加强党的基层执政能力建设的高度出发,积极探索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新路子,推动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