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从“犬马”之喻看古代君臣关系

2005-01-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家洲 我有话说

中国传统文化有善用比喻的特点。许多深奥的道理,往往可以通过一个浅显的例证,便给以深刻的揭示、准确的表达。以“犬马”喻古代的君臣关系,就是这样的例证之一。

以君主为赶车的驭手,而以群臣为驰驱效力的马匹,这是自先秦以来惯用的一种比喻。善用其喻者,把君主的求贤行为比喻为“千金买马”,典型

材料为郭隗答燕昭王的求贤之问(见《战国策・燕一・燕昭王收破燕后即位》)。而汉武帝的求贤诏则把卓绝超群的人才比喻为不愿接受羁縻的骏马,“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故马或奔?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夫泛驾之马,?弛之士,亦在御之而已。”(《汉书・武帝纪》)恶用其喻者,则教唆统治者鞭笞天下。如韩非说,“今以国位为车,以势为马,以号令为辔,以刑罚为鞭?”(《韩非子・难势》)。韩非还有一段御马之道的妙论:“王良、造父,天下之善御者也,然而使王良操左革而叱吒之,使造父操右革而鞭笞之,马不能行十里,共故也。……夫以王良、造父之巧,共辔而御不能使马,人主安能与其臣共权以为治?”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犬有忠主之名、效力之实,因而自先秦以来也常用来比喻臣之事君。只是功臣如果与犬相连,就难免带有一种特定的悲剧色彩。春秋末年,在助越王勾践复仇称霸之后,范蠡选择了离国而去,在致文种书中就有“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之说。而文种由于留恋权势,最终受诛,成为兔死狗烹的第一个典型。汉高祖刘邦则把“功狗”的比喻运用到极致。其一,在开国之初,论功行赏,刘邦以萧何功最盛,先封为?侯,引起了其他功臣的不满,但刘邦借题发挥说:在打猎时,追杀兽兔的固然是狗,但是给猎狗发出指令告知兽兔藏身之处的则是人。“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此论一出,“群臣皆莫敢言”(《史记・萧相国世家》)。刘邦的“功狗”之论,虽然极为不雅,但镇住了出身草莽的一批军功新贵。其二,诛杀韩信,使得“兔死狗烹”的影响力大增。在楚汉之争方殷之时,蒯通劝说手握重兵的韩信及早独立,以免将来为刘邦所算计,他引用文种、范蠡“立功成名而身死亡”的教训,提醒韩信防范“野兽已尽而猎狗烹”的悲剧重演。韩信终究不忍心背汉,数年之后,却被刘邦以诈谋擒获。韩信当即感叹:“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自秦汉以下,大臣们在皇帝面前已经养成了以“犬马”自称的习惯。汉武帝任命耿直大臣汲黯为淮阳太守。汲黯不愿意离开朝廷,因而一再婉辞。他说:“臣自以为填沟壑,不复见陛下,不意陛下复收之。臣常有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臣愿为中郎,出入禁闼,补过拾遗,臣之愿也。”(《汉书・汲黯传》)此处的“狗马之心”,并非责骂之辞,也不带有丝毫的贬义,而是指近距离报效皇帝的一腔忠诚之念。西汉名将赵充国筹策边事,要自称“臣充国材下,犬马齿衰”(《汉书・赵充国传》)。南朝陈国的大臣章昭达为了表明忠君之心,就干脆说:“当效犬马之用,以尽臣节”(《陈书・章昭达传》)。如果有臣子背叛君主,就会被指责为“不如犬马”。比如,东魏政权的实际开创者高欢,在击败强敌尔朱仲远入据洛阳之后,得知尔朱仲远的部下大将桥宁、张子期前来归降,虽然正值用人之际,高欢依然严责桥宁等人:“犬马尚识恩养,汝今犬马之不如!”随即将他们斩首(《魏书・斛斯椿传》)。

在唐代出现了两个涉及君臣关系的“马论”,都令人充满恐惧之感。其一,武则天为了折服敢于直言的大臣吉顼,别有用心地讲述了她早年侍奉太宗的一件逸事。“太宗有马名师子(即狮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武则天所说的驯马术,其实就是她作为最高统治者驾御群臣的铁血手段。因此她喝问吉顼:“今日卿岂足污朕匕首邪!”吓得吉顼“惶惧流汗,拜伏求生,乃止”。其二,中唐权相李林甫巧借“立仗马”的比喻,警告负有谏诤之责的谏官不得批评朝政缺失:“明主在上,群臣将顺不暇,亦何所论?君等独不见立仗马乎,终日无声,而饫三品刍豆;一鸣,则黜之矣。后虽欲不鸣,得乎?”因此导致“谏争路绝”的局面。

在专制制度的淫威面前,自甘以犬马自居的大臣确实代不乏人,甚至为了当稳犬马而百般奔忙,但也有人希望保持自己的人格独立,对君主以犬马待臣下的态度明确表示抗议。战国时代的思想家孟子对齐宣王论君臣之间的对等呼应关系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孟子・离娄下》)这段名言的要义是告诫君主,他们对臣下的态度,将直接决定臣下对他们的态度,不尊重臣下势必造成灾难性后果。汉文帝时期的政论家贾谊,谈到春秋战国之际的著名刺客豫让的行事阅历:豫让原本事奉中行氏,等到智伯攻灭中行氏,他未曾犹豫就改奉智伯为君主。可是后来赵氏灭智伯,豫让却一再为智伯复仇,到了不择手段的程度。有人追问豫让为何对先后两位主子的态度反差如此之大时,豫让回答:“中行众人畜我,我故众人事之;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贾谊就此评论说,同一个豫让,先是“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后来“抗节致忠,行出?列士”,根本的原因就在于君主待人的态度不同而使然。贾谊又借题发挥,“故主上遇其大臣如遇犬马,彼将犬马自为也”,如果大臣们不以“人”的伦理约束自己,还有什么犯上作乱的事情不能做呢?所以,贾谊劝告皇帝要礼遇大臣,否则就无法得到他们的真心拥戴。孟子、贾谊之论,虽凤毛麟角,但弥足珍贵。

专制的原则就是使人不成其为人。“犬马”之喻,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论断。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