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科学素质要从小“养”起

2005-01-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莫儒斯 我有话说

印度洋大海啸袭击泰国沿海前几分钟,普吉岛麦克豪海滩的人们突然纷纷从海边撤离,快速地躲到了安全的地方。海啸过后,普吉岛损失惨重。但是,当时从麦克豪海滩撤离的人中却无一人死亡或者重伤。拯救这几百人生命的,就是被英国报章称作“天使”的、来自英国舍瑞的10岁女童悌丽。

海啸袭来时悌丽一家正在普吉

岛度假。在海水泛起大量泡沫、并突然向地平线退去之时,悌丽的母亲好奇地随退却的海水而去,想探个究竟。就在此时,悌丽惊恐地喊道 “妈咪,我们必须离开这片海滩,海啸要来了 ”见大人们对“海啸”迷惑不解,悌丽又加了句“解释” “退潮大浪 ”悌丽的警报霎时传遍了那片海滩,人们快速撤离,向着安全的地方跑去……莫不是悌丽真有什么未卜先知的本事 非也。夸赞声中,悌丽道出了她预警海啸这一本事的出处 “上个学期,地理老师教了我们地震以及地震如何能引起海啸的知识……”

这样看来,“天使”的本事倒也平淡无奇,无非是应用了从课堂听来的科学知识。但是,把掌握的科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观察事物,能够以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自身的科学素养,却并非简单的事情。在现代,人们掌握科学知识的途径,主要来源于教育。当然,科学知识并不等于科学素养,把科学知识内化为人们的科学素质和科学精神,其过程正在于“养”。这里所谓“养”,就是一点一滴的累积,缓慢却不间断的滋润。只有“养”成的东西,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变成人们自身的素质和本事。

在当代,少年儿童在科学素养的形成方面具有许多优势。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加速发展,人们对事物的观察愈益精确,对事物的描述愈益贴切,对事物的发展愈益能够加以把握,对事物之间的联系及其因果关系的认识愈益清楚,其结果必然导致对原有科学知识的修正、补充,必然导致新知识的产生和新学科的创立。少年儿童作为后来的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和扩展知识范围方面,无疑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现在,上小学的孩子给受过高等教育的父母当电脑教师这样的例子不是信手可拈么 而少年儿童在学习科学知识、增加科学素养方面的进步,也将促使成年人不断修正常识、更新知识、与时俱进。

少年儿童求知欲旺,接受能力强,抓住这一阶段的宝贵时机,加强少年儿童在科学知识方面的养成教育,提高社会全体成员的科学意识,对于推动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后生可畏,对少年儿童,我们同样要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试想,如果悌丽的父母对自己10岁小孩的警告当成戏言而置若罔闻,那么,我们前述故事的结局就不会是现在这样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