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搏击在审判前沿

2005-0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炳升 我有话说

1985年,不满19岁的宋鱼水走进中国人民大学。一办完新生报到手续,她已迫不及待从学校东门逛到了西门。一趟下来,觉得不过瘾,竟走了好几个来回。那会儿,宋鱼水压根儿没有想到,脚下的这块土地――中关村,竟会是她事业的辉煌起点,更是她实现人生理想的福地。

如鱼得水,在司法革新的沃土上成长

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有“中国硅谷”之称的全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区――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科技园区诞生;1989年,宋鱼水迈入“硅谷天平”模范法院――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从此,她如鱼得水,在司法第一线,开始了匡扶正义、惩恶扬善的法官生涯。

16年间,中关村云集了上万家高新技术企业,其中不乏微软、IBM等著名跨国公司。1995年2月,全国第一家基层法院知识产权庭在中关村应运而生,为发展知识经济保驾护航。

为了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宋鱼水和她的同事付出了艰辛努力,也有了智慧的结晶。在这块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宋鱼水在司法空白地带大胆实践、有益探索,获得了较快成长。先后担任过经济庭副庭长和知识产权庭第五任庭长的她,以深厚的专业基础和精湛的审判技巧,出色地审结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案子:

她曾用法律原则作为裁判依据,开创性地将丧失信誉作为解除经销权的法定事由。长达6000余字的判决书,被众多法院当作范例。其后颁布的《合同法》把诚信当作基本原则予以肯定。

2002年,一位著名学者状告数字图书馆。该案涉及著作权纠纷及当事双方切身利益,更关系中国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可是,法律没有规定,也没有审判实践可资借鉴。宋鱼水和她的同事经大量论证后,判决被告行为构成侵权。这一案件,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著作权侵权案之首,上了《最高法院公报》。大量新类型案子不仅成就了宋鱼水,也成就了知识产权庭一批知名法官,像这样“全国首例”、“全国第一起”的案件,宋鱼水和她的同事们办了多起。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法制处干部杨东起很有感慨:10年来,海淀法院知识产权庭审理案件上千,在社会上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也成为引导一个行业发展的醒目路标。

为了推动企业在法制的轨道上健康运行,宋鱼水和同事们还果断使用“诉讼禁令”。全国首次使用《著作权法》修改后新增加的内容,反映出她们对法律精髓的把握。精心选择的40多个商标保护和虚假典型案例,对园区发展提出多条司法建议,更表现出宋鱼水和她的同事较高的职业素养和特有的职业敏感。

为了园区的发展,宋鱼水和同事们呕心沥血。把抽象的法律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信条,把保护知识产权作为科技园区健康运行的强大推进器。

永不满足,搏击在审判学术前沿

蓬勃发展的中关村,从来不乏创新。可是,层出不穷的各种新类型案件,也使法院审判面临巨大挑战!

作为法官,宋鱼水敏锐地意识到,光凭一张笑脸、两袖清风以及过去的经验和大学专业底子,已经远远适应不了日益复杂的办案要求。要行使好手中权力,必须继续充电,提高素质。她为自己确立了争当专家型法官的目标:有一定的法学理论修养,站在学术前沿进行思考;用理论解决现实疑难问题,办出高质量的案子。

为此,宋鱼水给自己的生活上紧了发条:把正在吃奶的孩子送回山东老家;接回北京后,又送幼儿园整托;再次走进母校,攻读研究生;1998年,拿到了那张烫金的硕士学位证书,3万多字的毕业论文《论合伙企业财产》受到了教授们的一致好评;2001年,经过严格的外语考试,她又被派往国外学习进修;结合司法实践,先后撰写出《无效合同的认定和处理》等10多篇对审判实践有积极意义的学术论文,被誉为“学者法官”,成为审判前沿的优秀带头人。

2002年3月,宋鱼水调任知识产权庭庭长。此前一直承担商事审判工作的宋鱼水,以善办新案、结案高手而闻名。进入新的审判领域,她能够很快适应并胜任吗?

知识产权审判的领域非常广阔,涉及科学技术以及文学艺术等学科门类,其特点是“新”、“难”、“变”。用海淀法院副院长张嘉林的话说:没有精湛专业知识、娴熟实践技巧和过硬的政治思想,很难胜任工作。

压力能变成动力。宋鱼水很快进入角色,并用勤勉工作和优异业绩打消了人们的疑虑。这一年,3名法官交流到其他部门,知识产权庭案件却从原有的130余件猛增到近200件,全庭出色完成了审判任务和各项工作,荣立集体一等功和二等功。

在海淀法院,宋鱼水的勤奋好学是出了名的。茶余饭后,甚至在上下班班车上也学习,听外语。一位同事说,出国考察时,宋鱼水白天参观,晚上继续开夜车写考察报告。法院九楼西侧的办公室下班后经常灯火通明,有时甚至会亮到深夜,其中第二间就是宋鱼水的办公室。

谈起庭长,同事马秀荣有说不完的话。除了理论学习之外,宋鱼水还抓住一切机会,向老师、同事甚至是当事人学习求教。正是这种勤学苦问,以及上千件案件的磨砺,使宋鱼水在司法实践革新的道路上越走越宽。

化解矛盾,寻找法理和情理的结合点

“最次的调解胜过最好的判决,”大学老师不经意间的一句话,竟成为宋鱼水职业生涯追求的标竿。和宋法官相处十多年的老同事曲育京说,宋法官办案最出彩儿的地方是调解,也是同行们评价最高的。这些年来,经宋鱼水办过的1200多案件中,疑难、复杂案件300多件,调解率高达70%。

一件商业秘密侵权纠纷案,使本是同窗好友、合作伙伴的双方势不两立。第一次法庭询问,原、被告情绪异常激动,还差点动起手来。宋鱼水沉着审理,经过9次询问、4次勘验、4次开庭审理,终于查明了事实,所有人都认定只能走判决一条路。

宋鱼水却不这样认为,一旦判决,纠纷不会了结,最后只能两败俱伤。凭着一名法官的丰富经验,宋鱼水启发他们选择更有利于化解矛盾、利于企业发展的解决方式,还不失时机建议他们强强联合,重新合作。入情入理的分析,终于使双方尽释前嫌,握手言和,再次合作成立新的公司。

面对剑拔弩张的双方当事人,宋鱼水总是能沉着冷静,彻底解决纠纷,使社会效益的损失和社会矛盾减少到最低限度,取得“双赢”的效果。

曾有两个公司因租赁经营发生纠纷。诉讼中查明,影视公司租赁经营不到一年,便盈利100余万元。如果就此清理、清算,会使一个好端端的企业垮掉。从维护社会整体经济利益的高度出发,宋鱼水多方调解,并针对保护职工利益、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等问题,希望双方律师在考虑当事人利益的同时也应具备社会大局观。最终两家达成调解协议。

在纷繁复杂的审判工作中,寻求一条化解矛盾的最佳途径,一种法理和情理的结合点,体现了宋鱼水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百姓情怀和大局意识。宋鱼水这名普通法官,以“位卑未敢忘忧国”的宽广胸怀,以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心系发展以及将人民利益、社会稳定时刻铭记在心的办案理念和方法,回答了“什么是司法为民、如何服务发展、怎样让人民满意”这一重要课题,在普通的审判岗位上,为党赢得了人民群众的无限信赖,实践了一名人民法官对审判事业的庄严承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