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爱心帮扶教育 实践托起明天

2005-0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通讯员 黄进 我有话说

2004年11月5日,南师大教科院与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共建开展了关注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和实践活动。自2000年南师大教科院“关注弱势,共享明天”志愿者行动开展以来,已经有16块由省内外贫困小学、助学机构和社会福利部门与南师大教科院志愿者共建实践基地的牌子悬挂在南师大教科院的楼前。

给民工孩子带去都市的阳光

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目前近一亿农民工中,约有886万的孩子跟随父母进城。这些没有城市户口、又缺乏正常家庭成长环境孩子的受教育问题正日渐显现。

2003年11月6日,南师大教科院由20多名研究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来到了南京市第一家民工子弟学校――玄武区红山街道藤子村良君民学校。在由村办公室改造而成的简陋教室里,研究生们给来自6个省的500多名民工子女上了一个星期的英语、语文和数学课。通过授课辅导,志愿者们都普遍感觉到,民工子弟学校的孩子们因长年随父母在外流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都容易产生断层,导致他们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和接受能力都和平常儿童存在一定的偏差。心理学专业的几位志愿者们建议从孩子们的心理换位入手,让他们先对自己所在的城市有一定的了解和适应,然后再逐渐培养他们接受新事物的适应性。于是,志愿者们带领他们一起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雨花台革命烈士墓、总统府,沿途给孩子们悉心讲解南京的市树、市花、人文历史,让孩子们慢慢认识到自己居住城市的文化,初步给自己的生存环境定位。每次志愿者离开民工子弟学校的时候,孩子们都紧紧拉着志愿者们的手不愿意松开,一位孩子说:“我第一次遇到对我们这么好的城里的大哥哥大姐姐。”

让灰色家庭不再“灰色”

2004年初,一封由南师大教科院团委发起“关注都市灰色家庭的亲情和教育”的倡议书在教科院的学生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倡议书中说,南京市一下岗职工因心理问题虐待女儿;一单亲家庭孩子缺乏父母关爱走上犯罪道路,这些令同学们颇为震撼。

通过缜密的问卷调查和多方联系,71名南师大教科院志愿者与34户南京市下岗残疾、单亲和劳教家庭结成了帮扶对子。志愿者们两人或三人一组,选择一户家庭。志愿者们在受助者家中和每一位成员促膝谈心,耐心细致地为他们做心理咨询和辅导,有的还深入街道、学校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和家庭人际关系。每位志愿者每周都会填写统一编制的“志愿者入户辅导活动记录表”,记下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关的分析,为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收集资料,遇到志愿者小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在每周一次的“志愿者帮扶沙龙”中大家便会群策群力,共商解决之策。活动后期,志愿者们对家长集中进行了以“信心不灭,挑战困境”、“如何做一位称职的父母”等为主题的生涯设计、职业教育、亲职教育讲座,还邀请了社会学专家、下岗职工代表和受助家庭成员一起座谈,用科学性的指导和自身的创业之路来鼓励这些“灰色家庭”的人们走出人格的阴影,拥抱生活的希望。

关注留守儿童,共享美好明天

据统计,在我国,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由祖辈或亲戚抚养的孩子们越来越多,这就催生出一个人数达6755万的特殊未成年群体――“留守儿童”。2004年7月,南师大教科院几名研究生组成了志愿者队伍,经过细致深入的实践调研后,来到了中国第一个“关注留守儿童工作委员会”所在地――如皋市林梓小学,开展了以“关注留守、守望未来”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

为加强儿童与父母的沟通和联系,志愿者开通了“亲子连线”热线电话的,所有的学生可以在第一时间里和父母电话交流。活动结束后,一位小男孩抽泣着说,以前都是父母给他打电话,每次漫不经心地回应几句就挂了,现在他知道了爸爸妈妈工作的辛苦,第一次萌生了问候父母的念头。此外,研究生们还专门为留守儿童的抚养者和学校教师作了一次“留守儿童:我们最应该关心他们什么”的专题讲座以及一系列家教座谈、师生对话。诚如该院党总支书记缪建东教授所说:“当教育的热点变成围着奇花异卉齐声赞颂天才时,我们更应该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那些随处可见的坚韧的小草。”南师大教科院“关注弱势,共享明天”系列社会实践走出书斋,把知识的精髓和当代大学生的爱心撒遍社会需要的角落,验证了行知、成才、育人的真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