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慈善不仅仅是爱心

2005-01-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石河 我有话说

中国公民对印度洋大海啸灾民的捐助镜头令人难忘。许多伸出援助之手的中国公民并不富裕,捐助者的队伍中不乏下岗职工。他们的爱心感天动地。

中国人从来不缺乏爱心,向来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只是,人们已经习惯了“号召下”的行动,只要一有号召,中国人纷纷对患难者伸出援助之手,那怕是一块钱,那

怕是微薄收入者。如今,社会处于活跃转型期,如何使慈善捐助行为成为人人乐善好施、与己与人有利的事业,成为一种社会财富再分配的常态,而不仅仅是一种突发事件的“号召”,理当引起社会的思考。

实际上,让慈善成为一种公众高度热情参加的公益事业,在一些国家早已成为现实。在这些国家,慈善救助事业除了具有回报社会、体现善心、树立公众形象等公益功能,也是一种合理避税方法。

捐助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首先是教育,美国的许多学校都是个人捐资兴建的,比如哈佛大学、波士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还有无数的小学、中学、专科学院。就是公立学校,学校中的许多建筑也往往是出自某人善款,建筑物的入口处都有铭牌。美国早期的钢铁大王卡耐基,生前就把他的数十亿财产全部捐给一家基金会,指定所捐款项用来给美国每个州建小学。

其次是政治,政党的选举经费一大来源就是捐款。2004年美国大选,美国有8千多万选民给各自政党提供了捐款,从几美元到数万美元不等。当然,这些政治捐款有的是出自信念,有的是不能白给,一旦候选人当选,他们自然可以享受到许多政治好处。

第三是扶贫济困,有许多专门的“基金会”和教会组织接受慈善捐助。比较有名的是美国第一富人比尔・盖茨,他先后给自己的基金会捐出了200多亿美元,占他身价的一半,专门指定捐给面向非洲等穷国的疾病防治研究。大量的扶贫捐助来自普通人。自己不用的物品,捐给教会,教会开出统一的证明,个人就可以凭此证减免税额。免去的税额要高过处理废品的收益,又有一个好名声,何乐而不为。

第四是科学研究及普及,遍及各处的博物馆、研究所相当一部分是接受捐助建立的,许多高水平的博物馆多半免费接待观众,如华盛顿著名的宇航博物馆就是一家基金会的财产。在大学里、研究所里,许多研究项目、研究课题资金来自捐款。

确切地说,如此常态的慈善捐助,不仅仅是爱心驱动,而是机制使然。老板的财产如果不捐出,在其过世后,高额的遗产税将使其财产大部分上缴国库,其子女并不能继承多少。

企业的捐助并不意味着他们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许多跨国公司在当地进行许多公益事业,这些慈善行为被视为企业的一种经营成本,是公司品牌的一个关键组成部分。比如,可口可乐公司在某国捐助了数十所小学,这些孩子从小就记住了可口可乐,成为可口可乐的消费者。“要将鱼养好,先把水塘修好”。

经过百余年对“慈善乐土”的开发,这些国家通过制定法律、调整税收、社会团体参与等形成了一种社会机制。社会通过这些“看不见的手”将社会的财富进行再分配,从而缓解了社会矛盾,成为社会稳定的“减震器”。美国是一个贫富差距相当悬殊的国家,但每年慈善募集的财富高达90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总值的8%,通过济贫助困的社会财富再分配,穷人、懒汉可以“不体面”地活下去,富翁老板也获得了好名声,不必“终日提心吊胆”,经过“润滑”的社会得以继续运转下去。所以慈善捐助事业,不仅仅是一个爱心活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