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周观点

2005-01-14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确保人大代表真正代表人民意志

日前,广东省人大代表王泽华请求辞去人大代表资格,原因是“因为要照顾患病的妻子,没有时间和精力履行人大代表职责”。这一新闻事件引发了作者士心的一番感慨。

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文章说 55岁的王泽华已当了12年

省人大代表,12年中他发起了13起询问案,提交了250多份议案和建议。他的询问案、议案和建议多关注民生,又以敢说话著称,被誉为“议案明星”。王泽华主动请辞,而且是由于这样一个理由,的确令人感到惊讶。长期以来,人大代表一旦当选,除非因违法犯罪被查处,事实上就成了本届“终身制”。士心认为,这正反映出目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仍存在的一些缺陷和不足。由于缺乏必备的考评惩戒制度,更重要的是缺乏选民对代表的有效监督,代表当选以后,能否及时、准确地反映民意,认真参政议政,基本上全凭代表个人的自觉,于是不免出现一些不能履行代表职责的代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各级人大职能作用的发挥。

他强调,根治这种现象,需要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辞职制度,启动代表“退出机制”,打破“终届制”,确保人大代表能真正代表民意。

“李玉春案”已演变成一个公共事件

因举报“山东济宁下跪副市长李信”而闻名的李玉春日前在临邑县法院出庭受审。时评作者郭松民认为,由于此前李玉春举报行动的巨大影响,“李玉春案”绝不能简单地看做是一起普通的刑事案件,如何处理这一事件,将考验相关政府和司法部门的公信力。

郭松民在中国经济时报撰文指出,其实,李玉春是完全可以不举报的。李玉春之所以坚持举报到底,因为她没有丧失作为一个公民的底线,对法律怀有基本的敬畏感。

他说,鉴于此案极高的公众关注度,所以它已经演变成了一个公共事件。由于李信在当地长期身居高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由于被李登峰所伤的人是当地一位副县长的亲戚,我们有理由关注她们姐弟在当地受到的审判是不是公正?李玉春和她的弟弟李登峰能不能受到公开、公平、公正的审判,将具有风向标式的意义。它将决定其他人今后在遇到类似的事件时会如何选择:是站在正义和法律一边,还是和贪官污吏同流合污?是挺身而出、举报到底,还是三缄其口、独善其身?我们每个人的利益,包括整个社会的利益,都将受到这些不同选择的影响。

“免职”是连最轻的警告处分都不是

双节将至,各地保证清廉过节的通知、紧急通知纷纷出台,这些通知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一旦发现有人利用节日之便收受钱物和有价证券,一律先“免职”,再按规定处理。那么,“免职”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处分呢?

作者万全遍查《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有关规定,发现“免职”根本不是一种处分,甚至连最轻的警告处分都不是。他在中华工商时报的署名文章中作上述表示。

万全指出 至于说且听下回分解的“再按规定处理”,只能是一句无法兑现的空话。因为“于法无据”,怎样去给予处分呢?当然,我们丝毫不怀疑这些政策制定者的初衷,他们也许根本没有包庇、保护那些腐败干部的故意,但是,这种不科学的、不严谨的、缺乏可操作性的政策,会造成执行中的困难,在客观上起到包庇、保护那些腐败干部的作用。“通知”、“紧急通知”之所以年年下,年年不起作用,腐败现象之所以照样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恐怕也与我们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反腐政策有关。

软弱无为成了非法软禁的通行证

粤东某县曲溪镇龙砂村一位村委会主任居然在光天化日之下对前来宣布给他及另两名村委处分决定的市纪委常委、监察局副局长等纪检干部非法软禁长达7小时,陪禁的还有60多名在场参加支部大会的该村党员和当地的警员。令人惊奇的是,面对这个非法的野蛮事件,当地的领导竟发出“要顾全大局”的指示,“使被关的纪检干部不得不打消了报警的念头”。

人民日报华南新闻发表亦菲的署名文章质疑道:顾全大局是什么含义?那是指想问题干事情都从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着想,从社会稳定着想。这种非法软禁市纪检干部和村中60多名党员的行径是个什么“大局”?在所谓“顾全大局”的幌子下,法律被视作儿戏,党纪被看成“小菜一碟”。对违法乱纪行为的忍让,折射的是政治上的软弱无为。人们看到,或许由于该县相关官员的软弱,才招致本来属赤裸裸的非法软禁行为居然延续7个小时;本来人证物证证据确凿的违法乱纪行为却要拖5个多月才作出不痛不痒的处理。一句话,相关官员的软弱成了非法软禁的通行证。

“程序正义”为何难以在脑子里生根

最近两三个月以来,关于奥运会冠军刘翔被华东师范大学推荐免试直升研究生、硕博连读,关于香港著名笑星周星驰被几所大学聘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授,以及被聘为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的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表明退意而被校方挽留,成为媒体报道的消息和人们争论的话题。批评的意见固然不少,但支持的立场也很鲜明。令徐友渔感到遗憾和吃惊的是,所有的支持者都闭口不谈问题的核心:对于名人,大学既有的规则还算不算数?

他在南方都市报的一篇署名文章中追问:规则遇上名人还算不算数 没有人否认刘翔、周星驰、金庸的才能、天赋和贡献,但关键在于,这些东西能不能取代规章、制度?为什么“程序正义”的观念那么不容易在我们脑子里生根?从“长江《读书》奖”到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德怀门事件”,再到目前的争论,谈的不都是程序和规则吗?

徐友渔称,文人学士们谈起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往往是一套一套的,一个比一个强,但遇到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就把那些道理忘得一干二净。看来,中国要成为一个法治国家,我们还要走漫长的道路,除了其他因素,许多人缺乏程序、规则概念,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均为本刊编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