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知识分子心系“三农”的楷模

2005-01-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评论员 我有话说
扬州大学教师薛元龙把农民当亲人,把科技创新、为农民增产增收作为自己最大的事业,他的事迹令人感动,给人启迪。知识分子在农业发展和农民富裕的过程中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发挥怎样的作用 薛元龙以他18年在农村的辛苦工作与斐然成绩给出了答案。

薛元龙对农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带领群众培肥改土,引育良种,将1

.5万亩寸草不生的盐碱地变成了良田。这一切仅靠知识是不够的。有感情才让他有激情,有干劲,在农村一干就是十几年,从不轻言放弃;有感情才使他能吃苦,不叫累,真正把农民的事当成自己的事;有感情才使他抵御名利的诱惑,心甘情愿在农村挥洒自己的青春和智慧,只为了农民的富裕,不计较个人的得失。对农民、农村的真情实意和深情厚意使得他在把知识运用于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知疲倦、不厌其烦、推心置腹、排忧解难。高尚的情操、深厚的情感是干事业的最大动力,正因为如此,薛元龙挑战贫困的执着追求从来都没有改变过。

薛元龙有着知识分子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扎根实践,重视解决实际问题;他在学术上孜孜以求,重视科技创新,更重视科技推广和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他和农民一道培肥改土,引育良种、推广农技、调整种植结构,走产业化之路,既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又实现了农村的社会进步。按照薛元龙的说法,既然学农业,就应该把让地里长出好庄稼、农民吃饱肚子当成自己最大的责任。因此,他始终把探求新的适用技术、服务农民经济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他用厚重的责任感调动所有的激情、智慧来帮助农民脱贫。

薛元龙有伟大的奉献精神。18年来,为了农民能走上致富路,他放弃了大城市舒适的生活,奔忙于田间地头,与艰苦的生活为伴;他放弃了对家人的照顾,还经常自掏腰包帮助农民致富。在薛云龙的心理天平上,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永远是最重要的,如果别的方面与这个目标有冲突,他就会选择牺牲。他舍小家为大家,把群众的需要和愿望作为行动的最高指针,充分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他的牺牲和奉献,从农民对他的无限爱戴中就可以清晰地折射出来。他不求名利,农民却给了他最大的肯定和荣誉。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薛元龙的事迹也再一次证明,谁心里装着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群众就会真正拥戴他、爱护他。

薛元龙十几年如一日,用知识的力量与贫困作战,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服务于实践。他的科研成果结在田间地头,他的学术论文写在农民的生产和生活之中。扎根群众、投身实践,薛元龙不愧是一个优秀的知识分子,一个优秀的共产党员。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